近日,有网络自媒体发布传播帖文、短视频称“收割未成熟小麦作青贮饲料一亩地收入可达到1500元”。记者就此采访了农业农村部相关司局负责人。
该负责人表示,农业农村部对此高度重视,已组织对相关信息进行核查。网传帖文中基本没有具体时间、地点等信息,通过对图片、视频等进行溯源查找并组织地方与发帖人核实有的是旧图新发,有的是将其他作物张冠李戴,还有的是推销割草机具,均为不实信息。
左图为自媒体近期发布的1条小麦青储视频,经核查与2022年发布的帖文图片(右图)相同,为旧图新发。
该负责人表示,青贮饲料的主要原料是青贮玉米,地头收购价在500元/吨左右,而收割未成熟小麦用作青贮,亩生物产量不到1.5吨,按网传1500元/亩计算,折合收购价超过1000元/吨,远高于青贮玉米,且小麦的饲用价值仅相当于青贮玉米的70%左右,从营养价值、经济价值来说,收割未成熟小麦用作青贮既不划算,也不合常理。从近些年的情况看,只有少数奶牛养殖场在配套饲草料地上轮作倒茬种植一些饲用小麦,用来作青贮饲料。2022年受前一年北方严重秋汛影响,黄淮海地区个别养殖场青贮玉米收储量不足,所以增加收储了少量口粮小麦作补充。而今年据中国奶业协会调度和各地反映,奶牛养殖场青贮饲料供给正常,没有出现短缺现象。
该负责人表示,小麦是重要的口粮作物,面积和产量占全年粮食的1/5以上,又是全年粮食生产的第一季,夏粮小麦首战告捷对夺取全年粮食丰收至关重要。当前,主产区小麦长势良好,一二类苗比例较去年高1个百分点,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小麦生产好形势。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指导各小麦主产区强化后期田间管理,落实“一喷三防”措施,抓好赤霉病、条锈病、穗期蚜虫等重大病虫害防控,制定应对“烂场雨”应急预案,确保颗粒归仓。网民朋友如发现割青毁麦问题线索,可拨打农业农村部热线电话010-59191312。
河北多地正严防“割青毁粮”。
4月24日,河北顺平县高于铺镇人民政府发布《关于严禁割青毁麦行为的倡议书》称,割青毁麦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它会导致土壤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严重后果。同时,这种行为也违背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损害了农民朋友的劳动成果。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割青毁麦的危害性,从自身做起,自觉抵制这种行为。
这份倡议书还提到,我们要加强相互监督,发现割青毁麦的行为要及时制止并向相关部门报告。同时,我们也要积极参与麦田巡查、举报非法占用麦田等工作,严防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及“割青毁麦”等行为。
4月22日,河北吴桥县安陵镇人民政府也在倡议书中表示,严禁任何地方、任何人员以任何理由割青毁粮。严禁将口粮小麦用于青贮,严禁养殖企业购买口粮小麦青贮原料或产品。若发现毁粮开工、青贮粮食等各类毁粮现象,广大父老乡亲要敢于制止,及时上报,守护好粮食生产安全。
此外,据当地媒体报道,4月20日,河北深泽县委副书记、县长郝英鹏主持召开全县严防割青毁粮工作会。
“割青毁粮是红线,坚决不能触碰。”郝英鹏指出,要严格落实属地责任和部门责任,项目要提前谋划,涉及小麦等农作物种植的占地项目务必等农作物收获后再开工。全面排查项目占地、已征收土地抢种、毁麦种植其它作物等情况,对项目占地已种植小麦地块,明确专人进行不间断巡查,确保在小麦成熟收获后再开工,不得以任何理由毁苗,同时做好防范青贮口粮小麦工作。县严防割青毁粮督导组要定期巡查督导,以查项目台账、看地块、听民声等多种方式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明查暗访工作。
4月21日,河北赵县也对严防割青毁粮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赵县县委书记王彦芳在全县严防割青毁粮工作会议上要求,要加强政策宣传教育,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市相关政策要求,统一思想,提高政治站位,切实加强粮食生产、耕地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和用地政策宣传,坚决防止割青毁粮问题发生。要树立底线思维和风险意识,加大隐患排查力度,将有项目占地规划的重点区域、新建项目、重点工程作为关键风险点,进行拉网式排查摸底,对有风险隐患的列出问题清单,逐级传导压力、夯实监管责任,坚决杜绝一切形式的割青毁粮行为。
▌来源:“农民日报”微信公众号、澎湃新闻
▌编辑:赵珊珊校对:高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