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地域类型"是一个让许多高中地理教师和学生伤透脑筋的概念。在教学中碰到的一些关于农业地域类型的问题,不仅学生不知道如何回答,教师也感到困惑与纠结,给地理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扰。有时候,同一个问题,答案往往是五花八门,却都缺少令人信服的依据。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首先是因为教材对"农业地域类型"这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界定不够严谨;其次是不同版本的教材对农业地域类型的划分与命名也存在很大差异,没有统一的标准。本文就与"农业地域类型"有关的几个在教学中经常引起争议的问题,从逻辑角度进行探讨,以期能够解开师生的困惑。
问题一:什么是农业地域类型?
关于"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不同版本的教材的说法不一,百度百科和互动百科上的解释也不一致。为了便于说明,这里将人教版、中图版、湘教版三种版本高中地理教材及"互动百科"对"农业地域类型"这个概念的阐述列表比较见表1。
可以看出,五种表述中,人教版和中图版高中地理教材重点描述的是"农业地域"的概念,而对什么是"农业地域类型"则语焉不详,很容易让人把"农业地域"和"农业地域类型"这两个概念混为一谈。百度百科的描述则只是照搬了人教版教材。相而言,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和"互动百科"对"农业地域类型"的表述是比较具体的。
综合以上各种说法,我们可以把"农业地域类型"这一概念的内涵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界定:
1.农业地域类型是不同农业地域的组合
所谓组合是说同一农业地域类型中包含至少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农业地域。如热带种植园农业就是由分布在东南亚、拉丁美洲和非洲的专门生产热带经济作物的不同农业地域组成。
2.同一农业地域类型的农业生产具有类同的特征
如我国三江平原的农业生产和美国中部平原的农业生产共同的特征是: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商品率高。北美洲五大湖周围地区和西欧地区的乳畜业共同的特征是:紧邻城市消费市场、产品是牛奶及其制品。
3.农业地域类型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所谓相对的稳定性其实有两层意思:一是说明一个地方的农业生产,在一定时期内其生产条件和生产特点是相对稳定的,因而其所属的农业地域类型是相对稳定的;二是说明一个地方所属的农业地域类型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生产条件和生产方向的变化,农业地域类型是可以改变的。
问题二:农业地域类型是怎么划分的?
对于这个问题,人教版和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都没有明确说明,二者都采用了列举的方法列举了几种常见的农业类型,只有中图版教材说明"世界农业大体上可分为13种不同的地域类型"(注意:是"大体上"划分而非详细的划分,实际列出的只有12种),但到底是根据什么来划分的,教材也没有说明。至于各种版本的地图册中所列的农业地域类型,就更是五花八门。现将三种版本教材中涉及的农业地域类型列表比较如表2:
从表中可知,三种版本的教材对农业地域类型的划分,不仅数量不同,在农业地域类型的名称上也有很大的差别。
显然,同一地域的农业按照不同的划分方法,可以属于不同的农业类型,比如美国中部平原的农业既属于种植业,又属于商品化农业、集约型农业和现代农业,但它们是不能并列的。而三种版本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农业地域类型"的划分都没有一个统一的划分标准,既犯了"混淆根据"的逻辑错误,又犯了"子项相容"的逻辑错误。这也是学生在地理学习中遇到对某一区域所属的农业地域类型进行判断的问题时无法做出回答的原因。
因为专注所以专业
优质内容值得传播
推荐转发评论留言
欢迎标注来源转载
问题三:农业地域类型是如何命名的?
概念的命名必须符合逻辑要求,否则会造成误解甚至出现科学性的错误。从表2中所列的不同版本高中地理教材中"农业地域类型"的名称,可以看出其命名是相当混乱的,完全不符合逻辑要求,这给地理教学带来了困扰。教材中"农业地域类型"的命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命名标准不统一
概念的命名与概念划分一样,都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标准不统一,就会造成名称的混乱。以人教版教材中"大牧场放牧业"和"季风水田农业"为例,前者采用的是"经营规模+生产方式"的命名方式,而后者却采用的是"气候类型+耕地类型"的命名方法;又如湘教版教材中所列的六种农业地域类型(自给型农业、集约型农业、混合型农业、商品化农业、地中海式农业、热带种植园农业),分别采用了生产目的、投入状况、部门结构、气候类型区等五种命名方式。
2.名称与内涵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