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末夏初,走进黔西市太来乡五锁村,山间绿意盎然,阡陌交错,农民忙碌在地里,播种、管护庄稼,一派繁忙景象。
五锁村是黔西市政协机关帮扶联系点,自结对帮扶后,为推动村里的产业发展,黔西市政协机关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积极向农业农村局申报项目,先后建成了五条机耕道,极大改善了五锁村农业基础设施,促进了农业产业发展。
五锁村是典型的以农业为主的乡村,此前,村里没有一条像样的机耕道,群众耕作时,运送生产资料和农产品基本是肩挑背驮,劳动力投入大,对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不高,缺乏劳动力的个别家庭甚至出现土地撂荒现象,极差的生产条件制约了土地有效利用和农村产业的发展。
为切实化解土地“耕种难”问题,黔西市政协机关驻村工作队与五锁村两委积极履行自身职责,在成功申报项目后,积极协调村民提供土地,致力化解建设中产生的矛盾纠纷,并强化施工中的质量监督。最终,第五条机耕道于 2023 年建成并投入使用。
五锁村党支部书记蔡治才介绍,五条机耕道共计投入700余万元,惠及该村沙湾、青山、新光、箐峰、箐边、岩口、瓦厂、大土、和平9个村民小组351户群众,总长度达12余公里,覆盖耕地面积达1000余亩,得到了村民一致好评。
村里年逾古稀的陈学文老人,对这片土地感情深厚,机耕道修建期间,他每天都会亲临施工现场,关心项目进度,监督项目进展。村民杨洪银表示,机耕道让耕作变得更加轻松高效,节省了大量时间和体力,以往需三五日完成的农活,如今仅需一两天即可完成,邻里间串门走动也方便了。
机耕道的建成,极大改善了五锁村村民的生活生产条件,群众生产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机耕道修建以来,该村除常规玉米种植外,累计连片发展蜂糖李、板栗等经果林700余亩,每年种植黄豆、油菜等农作物超过600亩,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20年的9000元增长到2023年的12000元。“机耕道这条‘致富路’极大提高了五锁村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村内外的交流与合作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打下了良好基础。”蔡治才说。
陈超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翟培声
编辑 周阳
二审 谢朝政
三审 李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