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quot;/  校长  quot;  lt;met  作者,    叶县  时期  APP  重点 

农业院校怎样以新提质、以质催新

   日期:2024-05-06 09:44:37     来源:[db:出处]    作者:[db:作者]    浏览:2    评论:0    

原标题:农业院校怎样以新提质、以质催新

■发展新质生产力高校大有可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聚合点,作为科技创新的主战场,应该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中想在前、干在前、走在前。农业院校肩负着现代农业人才培养、科技强农兴农、有力有效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使命。特别是面对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这一重要论断,农业院校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应主动找准“切入点”和“发力点”,不断增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责任感、使命感与紧迫感。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加快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高水平、高质量的农业科技创新,而高水平农业科技创新必须依靠高效能的农业科技体制机制。目前农业院校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还存在短板,整体创新效率需要提高。要加快形成适应农业科技创新发展需要的体制机制和实践载体,以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强劲“动能”,提升农业科技创新的“势能”。

完善科研管理机制,激活创新动能。科研管理机制的创新是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保障。面对发展新质生产力这场“竞速赛”,农业院校需要构建有组织科研管理决策机制,通过加强科研管理顶层设计,优化资源配置,不断加大改革力度、攻坚力度,补短板、强弱项,通过科研管理的组织重构与职能优化,激发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澎湃动能。

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激活“人才引擎”。农业新质技术的创新、掌握、使用都需要农业新质人才。农业院校作为“三农”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面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培养具有原创精神、具备交叉学科素养、掌握农业前沿科技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责无旁贷。当前,农业院校要通过创新和完善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在人才培养目标、评价体系等方面发力,优化农业学科建设新模式,不断凝练和彰显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新动能、新优势,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支撑。

完善激励机制,激发创新活力。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培育,需要通过科技创新。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的产生与应用,需要激发农业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对于拥有最大数量农业科研人员的农业院校来说,完善激励机制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利器。要瞄准农业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激发农业院校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活力,建立系统性、多层次的科研人员激励体系,激励他们勇闯科研“无人区”,探索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新途径。

优化科技创新平台,开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快车道

科技创新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是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和抓手。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农业院校要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上有所作为,就必须下大力气优化科技创新平台。

强化校地合作平台,为农业科技创新聚智赋能。农业院校作为重要的人才培养和科研机构,在地方农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加强校地合作平台建设,使之成为农业科技创新“孵化器”。农业院校要紧密围绕地方农业农村特色和产业发展具体需求,积极主动与地方政府“结对子”,搭建全方位战略合作平台,探索契合地方需求的农业科技创新,以解决当地农业发展实际问题为科技创新主攻方向,突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成为地方农业提质增效的强力助推器。

广搭校企合作平台,产教融合助力科技创新。农业科技创新要做到“顶天立地”,“顶天”是要达到国际农业科技前沿高峰,“立地”是要在农业生产应用中发挥关键作用。农业企业奋战在农业生产第一线,对农业科技创新感受最深,也最渴望加速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农业院校要加强校企协同平台建设,打造体系化、任务型的技术创新联盟,以产业需求推动技术研究,以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发展。校企合作共同突破农业科研与生产脱节瓶颈,加强农业共性关键技术和具有前瞻性技术的研发,跑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加速度。

共谋校校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打造科技创新联合体。农业院校之间可结合农业学科优势,搭建共建、共管、共享、共用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探索建立跨学校、跨地区的科研创新基地,超前部署规划一批未来农业原创性、颠覆性科技重大领域选题,同题共研、同题共答,集中优势力量,致力于解决一批现代农业科技领域堵点、卡点、难点、痛点问题,取得一批前瞻性、引领性、原创性科研成果,努力在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赛道上想在前、做在前、走在前。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释放新质生产力的强大动力

科技成果转化是连接科研和生产的重要桥梁,也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作为农业科技研究的前沿重镇,农业院校必须以科技振兴农业为己任,强化技术应用,推动科研转化,只有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全面释放创新驱动发展的原动力,科技才能真正成为第一生产力。

推动农业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科技成果转化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最后一公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成效,对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农业院校要采取有效措施,搭建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推动更多原创性、颠覆性农业科技成果从“书架”走上“货架”,从实验室走上生产线,加强与产业发展需求的有机融合,不断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

巩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模式。在农业领域,发展新质生产力意味着将更多新技术、新模式运用到实际生产生活中,让广大农民从中受益,从而真正推动农业农村的高质量发展。农业院校要主动向农民推送科技成果,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进一步在农村建立科技小院、博士农场等,并持续实施科技特派员等制度,推动科技成果进村入户。通过突破科技成果转化梗阻,让更多科技成果扎根田间,加快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此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还体现在培养更多“兴农人”。向农民面对面、手把手地传授科技知识,帮助农民学技术、懂管理,为乡村振兴赋能,是农业院校的重要职责和使命。农业院校应为农民创造进入高校学习的机会,让更多农民系统学习农业技术,开展农业研究工作,将普通农民培养为农村致富带头人、“兴农人”,带动形成更多的“科技共同体”,为农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新时代,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我国高等农林教育大有可为。新征程,农业院校要乘势而起、顺势而为,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以“新”提“质”、以“质”催“新”,以科技之力绘就农村新景,为农业强国建设赋能提速。

(作者系北京农学院党委书记)

《中国教育报》2024年05月06日第5版

作者:赵锋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