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科所、德国莱布尼茨植物遗传与作物研究所(IPK)联合举办“大麦对气候多样性的适应机制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大麦适应性学术报告会”,来自德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的专家学者参加活动,共话大麦研究高水平发展。
4月25日—26日,与会专家参观考察江苏沿海地区农科所核心育种基地南洋试验场,以及啤酒大麦新品种“苏啤12号”江苏金色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示范基地。“江苏啤酒大麦的栽培种植规模和生产水平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据江苏沿海地区农科所大麦研究室主任沈会权研究员介绍,江苏是我国啤酒大麦的三大主产区之一,啤酒大麦产业蓬勃发展,目前拥有年生产130万吨啤酒大麦麦芽的雄厚产能,占全国总产能三分之一。
大麦品种改良及栽培技术研究是江苏沿海地区农科所传统优势学科,现承担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盐城综合试验站、江苏现代农业(特粮特经)产业技术体系盐城推广示范基地等应用研究任务,先后育成20多个独具特色的大麦新品种,并通过省级以上审(鉴)定及登记,获植物新品种权保护18项,育成品种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累计推广1亿多亩,创社会经济效益50多亿元。
新选育的啤酒大麦品种“苏啤12号”田间表现,获得与会人员的一致肯定和好评,该品种实现啤酒大麦高产、优质和抗逆等性状的高水平协调统一。尤其在啤酒大麦抗倒性方面具有较好的表现,生产中的倒伏风险大为降低。2022年,在江苏农垦临海农场示范50多亩,经省农技推广总站组织专家实地测产,亩产量达665.64公斤。连年来,该品种在江苏、湖北等地进行示范推广种植,平均产量达600公斤/亩以上,去年12月与江苏金色农业签订品种转化协议。“苏啤12号”麦芽品质达到国家优级标准,与央企华润啤酒集团共建“国麦产业振兴”项目组,在华东片区建立“苏啤12号”标准化种植示范方3000亩。
近年来,江苏沿海地区农科所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科所等国内相关科研单位,开展大麦环境适应性、麦芽品质与产量等性状的种质资源鉴定,以及分子机理研究和新品种选育等方向广泛合作。大麦有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的特点,在全球范围内均有种植,是位于玉米、小麦、水稻之后的世界第四大禾谷类作物。此次会议,为江苏沿海地区大麦产业拓展国内外合作提供信息渠道,将推动今后更广泛的国内外交流;同时助推江苏沿海地区大麦学科发展和团队建设,也将为江苏沿海地区大麦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的科技支撑。 沈会权 杨红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