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平 宋广军 通讯员 陈灏 王卫利
“大家不用担心,播种路线已经设置好了,通过导航播种的直线偏差不超过两厘米,跟在机器旁边看着它播种就行。”5月8日,在许昌市建安区榆林乡的农田上,几十位种植大户正围绕着一台无人驾驶的拖拉机惊叹不已。
记者看到,技术人员在装有北斗自动导航驾驶系统的拖拉机方向盘右前方的一块显示屏上输入农机宽度、播种间隔、起点、终点几个不同的参数后,不到一分钟,方向盘便开始转动,带着改良后的花生精播机,进入自动驾驶状态,按照预设程序开始播种和覆土。
“以前种地是‘跟着感觉走’,现在是‘数据说了算’,有效解决了传统人工驾驶作业中的各种精度问题,而且效率大幅提高,在农忙抢种抢收时候可以实现24小时不间断作业。”谈起北斗系统,负责此次展示的景义植保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景义表示。
据介绍,北斗自动导航驾驶系统有四个部分组成,包括安装在驾驶室内的北斗智能信息农机终端主机,用于收集基础数据;安装在驾驶室顶部后侧的摄像头,每三分钟拍摄拖拉机定位及所带农机具情况;安装在农机具上的芯片,方便后台知晓当天拖拉机所带农机具作业量;安装在驾驶室内的深度显示器,让农机手及时了解农机具犁地的深度,确保犁地合格率。
王景义告诉记者,他的合作社目前有3台拖拉机安装了北斗系统,后续计划将合作社的收割机等农机全装上北斗系统,全面实现智慧化耕种。
“用上北斗系统,不光能提高耕种效率,还能实现农田精细化管理,其播种的田地利用率可以提升2%,后期出苗率一致,便于统一管护和收割。”王景义算了一笔账,安装一套北斗导航驾驶系统1万元出头,国家补贴后只需要花费6000余元,每亩地作业收费50元,100来亩地就可以收回成本。
农业稳产增产,科技是关键。连日来,在许昌市建安区举办的多场花生种植技术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现场演示观摩会上,“北斗”自动导航驾驶系统加持的无人驾驶拖拉机等智能农机装备纷纷登场,让农耕生产科技感十足,推动农业生产从“汗水驱动”向“智慧驱动”转变。
近年来,建安区在许昌市率先实现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并对专业农机合作社动力机械实现了作业位置、质量和测亩计产信息、监控和服务全覆盖。全区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总装机动力60万千瓦,动力机械7100多台套,服务全区近55万亩耕地,占可耕地面积61%,年均作业面积130万亩,机械化作业率达99%。今年全区计划种植花生面积8万亩,目前,加装北斗自动导航驾驶系统的播种机达30多台,已完成2万余亩播种作业,大规模播种将在夏收后开启。
许昌市建安区农业农村局经济作物推广站负责人赵高杨表示,下一步,该区将进一步推动农机作业的智能化和数字化管理,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让农业生产更加便捷、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