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贵州新闻5月11日电 (记者 张伟)记者11日从贵州省民政厅获悉,贵州省民政厅、贵州省委社会工作部、贵州省委网信办等17个部门联合印发了《贵州省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提升三年行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旨在顺应新时代儿童身心发展新特征,聚焦工作薄弱环节和重点难点,不断完善工作措施,夯实工作基础,提升工作质量,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全面健康发展。
《实施方案》明确了服务对象为贵州全省范围内的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跨县域外出务工连续3个月以上,或一方跨县域外出务工3个月以上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十六周岁、户籍所在地在农村的儿童。困境儿童为因家庭贫困导致生活、就医、就学等困难的儿童,因自身残疾导致康复、照料、护理和社会融入等困难的儿童,以及因家庭监护缺失或监护不当遭受虐待、遗弃、意外伤害、不法侵害等导致人身安全受到威胁或侵害的儿童。
《实施方案》提出未来三年工作目标。计划到2026年,贵州省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精神素养显著提升,监护保护体系更加健全,安全防护水平全面加强,关爱服务基层基础明显筑牢,以儿童需求为导向的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工作更加精准高效,支持保障力度进一步加大,服务信息化、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全社会关心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的氛围更加浓厚,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合法权益得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保障。
《实施方案》明确了实施精神素养提升、监护提质、精准帮扶、安全防护、固本强基“五大行动”及18项重点工作任务。
《实施方案》提出实施精神素养提升行动。贵州各地要根据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不同年龄段的认知水平和特点,提供有针对性的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各部门协同搭建心理健康关爱服务平台,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心理健康关爱服务体系。积极争取各级政府支持“儿童之家”的建设和运行,把“儿童之家”打造成为重要阵地,为家庭教育提供协同服务。团委、妇联要广泛开展精神文化关爱等实践活动。
《实施方案》提出实施监护提质行动。贵州将注重家庭监护基础作用,教育引导父母依法履行对未成年子女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由民政部门指导村(居)民委员会协助监督农村留守儿童委托照护情况,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全面纳入有效照护范围;指导外出务工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加强对农村留守子女亲情关爱和日常联络沟通。相关部门、村(居)民委员会、密切接触未成年人的单位及工作人员,发现儿童身心健康受到侵害、疑似受到侵害或面临其他危险情形的,应当立即向公安、民政、教育等有关部门报告。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融合贯通涉未成年人刑事、民事、行政和公益诉讼职能,全方位加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各地民政部门持续推进儿童福利机构优化提质工作,加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建设,履行好临时监护等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职责。
《实施方案》提出实施精准帮扶行动。贵州将进一步强化服务对象、政策措施、教育保障、关爱服务的精准性,开展摸底走访建档,做到留守困境儿童数据清、基本情况清、社会关系清、成长需求清以及监护、生活、医疗、教育等重要情况清,落实数据动态更新机制,形成“一人一档”,推进档案实行电子化管理。民政部门定期与教育部门开展信息比对,及时在全国儿童福利信息系统中录入、更新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信息。调整走访频次和关爱内容,加强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有效衔接。对农村低保家庭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按当地低保标准的30%增发特殊困难补助金。残联等相关部门为符合条件的残疾儿童提供康复训练、康复医疗、辅具适配等救助服务。
《实施方案》提出实施安全防护行动。贵州各地将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安全教育引导,采取儿童易于接受的方式,宣传普及安全常识和常见意外伤害防护等知识,提高儿童安全防护、应急避险和自防互救能力。公安机关要依法严厉打击和防范侵害儿童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相关部门要开展以预防溺水、出行安全、食品安全、防火防电、防自然灾害等为重点内容的教育活动。网信部门要引导儿童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加强对儿童使用网络、手机行为的监管,组织未成年人网络环境专项整治,建立健全儿童网络巡查机制、信息发布关键词预审机制、不良信息举报受理等机制。
《实施方案》提出实施固本强基行动。贵州各地将选优配强基层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工作队伍,推进儿童主任专职化,由村(居)民委员会副主任担任儿童主任。对于辖区内常住儿童数量较多或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总人数超过30人的村(居),可根据实际需要增配儿童主任。构建儿童主任综合培训体系,建立覆盖全员的儿童主任培训档案,市(州)民政部门每年至少组织一次线下示范培训,县级民政部门每年对儿童主任进行全覆盖培训。积极培育和发展儿童福利领域社会组织,健全完善“五社联动”工作机制、“共青团+青年社会组织+志愿者”工作机制。探索信息化智能技术应用,加强跨部门数据共享协同,支撑精准匹配各项儿童福利和社会救助政策,量身定制关爱帮扶方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