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乡村聚落的选址主要考虑下列因素:
①地形:平坦地形如平原地形平坦开阔;缓坡且阳坡;沿河谷高地分布;盆地底部;干旱区冲积扇边缘的绿洲;
②河流:水源充足;灌既方便;河运方便。河流交汇处位置优越,开阔平坦,交通方便。
③气候:低纬度的高海拔地带夏季较凉爽;阳坡光热充足;夏季风迎风坡冬季风背风坡,冬暖夏凉。
④自然资源:水、土地和耕地、森林、矿产等资源丰富。
⑤避开洪水、滑坡、泥石流、风沙多发地。古代村落考虑御敌防卫因素。
二、形态演变动力机制
例如
①半固定的棚舍,后逐渐稳定下来,规模范围逐渐扩大。
②河流较少的平原地区村落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
②河网密度较大的平原地区,村落沿河岸伸展,平面形态多呈带状。
③绿洲地带受水源及绿洲分布影响多点状块状分布。
④现代乡村聚落规模及形态演变受经济发展、人口变化、交通建设、土地利用和政策因素影响很大。出现村中新住宅区与老住宅区差别,增加商务物流服务区、休闲旅游区等乡村新功能区。交通用地扩大,人文景观变化巨大。村落多沿交通线布局发展。
⑤生态脆弱区出现生态移民现象。生态移民移入村庄具备的基本条件有
A移入地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就业机会多;
B移入地生态环境承载力较大;自然资源如耕地、水资源较丰富;
C移民与移入地村民风俗文化相近。
三、例题分析
图6为“某小镇空间格局演化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图6
1.影响该小镇空间格局演化的主要因素是
A.产业结构
B.人口素质
C.环境质量
D.交通方式
2.“现代拓展区”的建立有利于
A.减轻自然灾害
B.提高环境容量
C.保护传统地域文化
D.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答案及解析】
1.D 从图中可以看出,明代核心区、清代拓展区和现代拓展区是沿不同的交通运输线发展的。
2.C 现代拓展区和明代核心区、清代拓展区有一定的距离,有利于保护传统地域文化;现代拓展区的建立无法减轻自然灾害;环境容量是指在确保人类生存、发展不受危害、自然生态平衡不受破坏的前提下,某一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量。其大小与环境空间的大小、环境要素的特性、污染物本身性质有关,和现代拓展区的建设无直接关系;现代拓展区的建立会增加温室气体排放。
广州是改革开放后全国率先发展起来的地区之一,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程度高,其城市空间框架突破了“云山珠水”的传统格局,形成了“山城田海”的新格局。在新的城市空间格局中, “田”的地位更加突出,但要改变传统空间格局中农田的地位和作用却面临许多困境。近年来,广州市积极探索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阶段都市农业的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下图为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阶段都市农业的发展路径示意图。据此完成3~5题。
3.中心城区设计立体农业建筑有利于
①节约土地面积,降低用地成本
②改善城市微气候,提高空气质量
③加强科技发展,利于科研发展
④缩短农产品运输距离,确保新鲜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4.休闲农业公园贯穿城市的中心城区、近郊区、远郊区,推测其分布特征是
A.中心城区分布集中规模最小
B.远郊区分布分散规模最大
C.近郊区主要以旅游景点形式呈现
D.远郊区多以农田、果园和农业设施形式呈现
5.为了高效统筹安排“山城田海”新格局,应采用的主要地理信息技术是
A.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
B.遥感技术(RS)
C.地理信息系统(GIS)
D.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
参考答案3~5ADC
3.由于中心城区的土地资源有限且用地成本高,立体农业建筑可以有效地节约土地使用面积,进而达到降低用地成本的效果,①正确;这样的设计模式可以减少农产品从远郊区或其他地区的运输,从而确保农产品的新鲜度,同时减少运输产生的碳排放,④正确;立体农业建筑还能够提供绿色空间,有助于改善城市的微气候,提高空气质量,②正确;该设计模式将农业和科技相结合,不仅可以加强农业技术研发和推广,还可以提供教育和研究的机会,③正确。综上所述,A 正确,BCD 错误,故选 A。
4.中心城区用地紧张,形成一个个的农业孤岛,农业公园分散且规模最小,A 错误;远郊区通常拥有较为广阔的土地资源,有利于布局大面积的标准化农田,适合开展大规模、机械化的农业生产,分布较为集中,多以农田、果园和农业设施形式呈现,B 错误,D 正确;近郊区主要以休闲林业公园和田园综合体的形式呈现,C 错误。故选 D。
因为专注所以专业
优质内容值得传播
推荐转发评论留言
欢迎标注来源转载
5.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和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主要功能是定位、导航,不能高效统筹安排“山城田海”新格局,AD 错误;遥感技术(RS)主要用于获取地理信息,不能高效统筹安排“山城田海”新格局,B 错误;地理信息系统(GIS)主要用于分析、处理地理信息,可以用于高效统筹安排“山城田海”新格局,C 正确。故选 C。
流域地貌的形成主要是地表流水在流动过程中侵蚀地面,形成各种形态的侵蚀河谷,同时又将被侵蚀的物质沿途堆积,形成各类堆积地貌。地貌形态要素对农村居民点的布局具有基础性影响,流域地貌区中聚落分布与其特殊的流水冲刷地貌也密切相关。图4示意岷江上游河谷地貌发育对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影响机制。据此完成6~7题。
6.图4中甲、乙、丙分别指代
A.防洪防御—交通运输—河流形态
B.河流形态—交通运输—防洪防御
C.交通运输—河流形态—防洪防御
D.交通运输—防洪防御—河流形态
7.岷江上游流域泥石流多发的阶段与原因是
A.河流发育初期—流水侵蚀强烈
B.河流发育后期—流水侵蚀强烈
C.河流发育初期—沟道长度增加
D.河流发育后期—沟道长度增加
参考答案
6.A7.A
图2、图3分别为我国某地不同海拔、不同坡度的乡村聚落数量统计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3-4题。
8.由图可知,下列描述符合该地乡村聚落数量空间分布特点的是
A、在各海拔段中,海拔1250-1400m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
B、在各海拔段中,坡度﹤2°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
C、在各海拔段中,海拔1550-1700m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
D、在各海拔段中,坡度15-20°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
9、该地最有可能位于我国
A、黄土高原
B、三江平原
C、塔里木盆地
D、江南丘陵
参考答案
8.C 9A
下图示意我国中部平原地区某村庄的土地利用情况。该村将不同位置的农用地按人口进行均分,图中①②③④分别示意某农户分到的地块。该村主要种植粮食作物和蔬菜。与粮食作物相比,蔬菜种植的劳动投入较多。随着农民进城落户,该村农用地逐步向种田专业户集中。据此完成10~12题。
10·该农户分到的地块中,最便于种植蔬菜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1.该农户不购置大型农用机械种植农作物,主要原因是该农户的地块
A.形状规整
B.地形差异小
C.分散细碎
D.距离村庄近
12.农用地向种田专业户集中后,该村
A.农产品商品率提高
B.农用地面积减少
C.农产品种类多样化
D.农产品质量下降
参考答案
10~12BCA
第10题,材料中提到:“与粮食作物相比,蔬菜种植的劳动投入较多”,说明蔬菜种植所需劳动力较多,劳动时间长,劳动频次高,为了便于田间管理,增加生产活动的时间,提高生产效率,最适合种植蔬菜的是距离宅基地最近的②,①③④距离宅基地较远,不方便进行平时的管理,故B对,A、C、D错误
第11题,大型机械化作业适用于土地平坦开阔,农作物集中连片,且种植作物相同的地区。该农户的四个地块,虽然土地形状规整,地形均为平原,但面积不大,且比较分散,不利于大型机械化作业,故A、B错误,C正确;地块距离村庄远近不同,故D错误
第12题,材料提到:“随着农民进城落户,该村农用地逐步向种田专业户集中”,说明该村人口总数减少,但农业用地面积不变,因此,单位人口的耕地面积大大增加,专业化也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故B错误,A正确。土地集中起来由种田专业户经营,为了便于管理,和提高市场占有率,农产品品种会趋于单一化,故C错误。随着商品率的提高,农产品受市场的影响会越来越大,为了扩大市场,获得更多的经济利润,种田专业户会更加注重农产品质量,故D错误。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我国乡村聚落空间分布发生了明显变化。下图为江南丘陵某区域四种乡村聚落空间演化模式示意图。据此完成13~15题。
13.模式Ⅰ中乡村聚落迁移的主要目的是
A.增强功能区竞争力 B.保护环境敏感区域
C.促进劳动力就业 D.提高城镇化水平
14.反映乡村聚落空间演化过程从受自然要素影响转向受经济社会要素影响的模式是( )
A.Ⅰ B.Ⅱ
C.Ⅲ D.Ⅳ
15.在我国重大战略实施的背景下,乡村聚落空间演化的总趋势是
A.集聚扩大
B.原地保护
C.均衡布局
D.分散迁移
参考答案
13~15BDA
13·据图模式Ⅰ中乡村聚落迁移的方向为从生态功能区向经济功能区迁移,可知其主要目的是保护环境敏感区域,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所以要将生态功能区的聚落迁移到经济功能区,B正确;增强功能区竞争力应该采取完善当地基础设施、优化产业布局、完善交通网等措施,单纯的聚落迁移无法增强功能区竞争力,A错误;乡村聚落从生态功能区迁移到经济功能区是所有人群的迁移,促进劳动力就业说法有些片面,C错误;评价城镇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据模式Ⅰ图无法判断城镇化水平的变化,D错误。
14. 图Ⅳ中,聚落从靠近河流向靠近公路迁移,可反映乡村聚落空间演化过程从受自然要素影响转向受经济社会要素影响,D正确;A项只是单纯地从生态功能区迁移至经济功能区无法看出乡村聚落空间演化过程从受自然要素影响转向受经济社会要素影响转变,A错误;B项只是乡村聚落从山地迁移至丘陵然后又迁移至平原,只体现了受自然要素的影响,B错误;C项小的乡村聚落向规模大的乡村聚落迁移,与题意不符,错误。
15·我国实行乡村振兴战略,结合所学可知乡村聚落未来发展呈现三大趋势:城乡结合趋势、土地规模化经营趋势、空心村撤并的趋势,可判断乡村聚落空间演化的总趋势是集聚扩大,从而提高乡村聚落的基础设施水平以及改善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A正确;有些乡村聚落分布在偏远地区,气候条件恶劣、生存环境艰苦,不适合原地保护,B错误;乡村聚落数量多,空间分布不均,均衡布局显然不可能,C错误;乡村聚落一般规模不大,分散迁移不太实际且没有必要,D错误。
1.套袋:①改善果品外观,提高果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套袋可减少果皮外伤,使果皮细嫩光亮,保持良好的外观;套袋可防止鸟类啄食,提高产量和质量;②防病虫害:套袋后,果实与外界隔离,病菌、害虫不能入侵,可有效防治病虫害。③防冻害:(冬季越冬的话)有利于保暖,防止冻害;④减轻农药的污染,有利于生产绿色食品:套袋后,果实不直接接触农药,既减轻农药污染,又减少打药次数;⑤减轻冰雹危害:果实悬于袋中,减缓冰雹的机械冲力,使果实免受其害;⑥防止强光灼伤:套袋可阻隔强光直接照射,减轻对果实的灼伤。
2.轮作好处:①减少土地重茬危害,合理利用土壤养分,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保持土壤肥力;②减轻病虫害;③减轻杂草的危害;④利于精耕细作,提高劳动生产率;⑤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作物增产增收。
3.间作套种好处:①提高土地复种化指数、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经济效益;②提高光热资源利用率和单位面积产出;③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提高对市场的适应能力,保证农民稳定收入;④减少病虫害、减少施肥,改良土壤结构,平衡土壤养分;⑤增加植被覆盖率,减少土壤侵蚀;⑥错开农忙时间,利于农事安排(适合套种)。
4.起垄耕作的好处:①增大受光面积,光照条件好;②利于(旱季)灌溉和(雨季)排水;③春季地温回升快;④增强土壤通气性强和疏松度;⑤增大昼夜温差,利于养分积累;⑥增加土层厚度,利于作物扎根和生长(垄作是改造土壤:厚度、疏松度、透气性、湿度(灌溉、排水)、受光性)。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5.地膜覆盖
有利:①减轻土壤表层水分蒸发,保墒;②减少土壤与膜外热交换,春季增温,减少生长期;③减少地表侵蚀,保土保肥;④使近地面反射光增强,增强光效应,增加果品着色度;⑤抑制杂草生长和病虫害。
不利:①残膜清楚不净,造成土壤污染;②阻碍农作物根系发育;③土壤透水性透气性能降低。
6.覆砂砾层的好处:①减轻表层土壤水分蒸发,保湿;②表面粗糙,较少地面侵蚀,保土保肥;③砾石间隙大,渗水作用强,保湿;④减少地表比热容,增大昼夜温差,利于有机质积。
7.温室大棚的作用:①改善热量条件:反季节生产,提高经济效益;延长生长期,提高产量;保温,减少低温冻害;②改善空气湿度,保湿;③防风沙,减少风力侵蚀,保土;④防止病虫害侵入,提高品质;⑤防止外来生物入侵;⑥遮阳、遮雨、防虫(特指高温多雨地区)。
8.冬灌的作用:①稳定地温,防止冻害;②沉实土壤,减少冻害;③蓄水保墒,缓解干旱;④保护表土,减少风蚀。
9.梯田的作用:①水土保持:减缓地表径流流速,增加下渗;减少地面的径流冲刷;②拦蓄洪水;③通风透光;④增加土层厚度,提高土壤肥力。
15G备考资源,随问随答,专题设计,优质课件,请扫码加入知识星球
推荐关注防失联纯地理知识公众号——谭老师讲地理
注:本文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自我们都爱地理、中学地理研究、中学地理课、匠心地理、轻轻松松学地理、高考地理、讲地又讲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这般学地理等各地理公众号或文中水印等,在此一并致谢!若引用不当可以随时文末留言联系注明来源或删除,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内容。
顺手点击文末四符
分享收藏在看点赞
这是我们坚持不断
持续不停更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