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校长  quot;/  quot;  lt;met  作者,    叶县  时期  APP  重点 

我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生活,《借山楼》连载:农村婚礼

   日期:2024-05-13 13:20:32     来源:[db:出处]    作者:[db:作者]    浏览:3    评论:0    

原标题:我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生活,《借山楼》连载:农村婚礼

小时候,虽然看了不少村里青年人的结婚典礼,但记住的不多,主要是那个时候年龄小,懂得少,只是看热闹,有些东西也不上心里去。

不过,我对一个人主持的的结婚典礼仪式倒是有点印象,还对三个人的闹新房有所记忆。

那个时候结婚,兴半夜三更接亲,大约在早晨五六点,天蒙蒙亮的时候,把新娘接到大门口前,并举行婚礼。

这种习俗,不知是怎样兴起和传下来的,是否与这样一个传说有关系。

据传说,在很早以前,在博山与莱芜之间的青石关一带,有一帮子土匪,专门在光天化日之下,抢劫从此路过的新娘,人们畏惧,于是就由白天迎亲改为半夜三更迎亲了,这样就避过土匪抢亲一劫了,直传至今。

当时,正处在文革时期,结婚仪式上,新郎新娘要用右手持一本红色的毛主席语录,放在胸前,还要高唱《东方红》。

依稀记得,婚礼台上插有红旗,挂有毛主席像。

婚礼主持人,手拿一本红皮子的毛主席语录放在胸前,面向围观的人们,宣布结婚典礼开始。

按照程序,结婚典礼的第一项就是歌唱《东方红》。

主持人起了个头,大家跟着唱起了《东方红》。

有趣的是,主持人的五音不是太全,有一点跑调。东方红三个字,前后两个字的调子还基本正确,就是中间那个“方”字,调高了许多,三个字的发音连起来,好像向上划了个半圆,形成一个弧。

也不知道别人听出来了没有,可能有人听出来了,但碍于面子不好言语而已。

更不知道他是否意识到这件事,他可能还蒙在鼓里,要不然,他早就改过来了。

别看这样,他稳稳地坐上了全村青年人结婚“专业主持人”的第一把交椅,没有人能替代。

在那段日子里,不知道他为村里的年轻人主持了多少婚礼。

当结婚典礼完毕后,新郎新娘就入洞房了,看热闹的人们,就一窝蜂似的跟进去,闹起了洞房,尤其是那些小叔嫂子式的小伙子,闹得特欢。

即使是闹得再厉害,新娘也不能离开新房,也不能恼火和翻脸,就是想躲也躲不掉,尽量“忍气吞声”,只等闹够了,才平静下来。

当时,主家还愿意有人去闹新房,这说明人缘好。

新房一般是三间房子,其安排是,一间为新郎新娘的卧室,娘家打发的嫁妆,主要是被窝,亦即被子和褥子,都要放在炕头上,意思就是展示给人看,看他多么富有。

一些看热闹的人们,尤其是那些老婆们,专门去看娘家陪送的嫁妆,看后就会相互转告,人家娘家打发了她几铺几盖,也就是说几床被子,几床褥子,还有什么家具等等。

中间的那一间是客厅,一般是摆一张大方桌,两把椅子,一条长凳;另一间放大木箱子等家具,是盛衣物用的,通常这两间是通着的。

在这最后一间里,还有一个看点,就是帐子。所谓帐子,就是布匹,一块布匹有一个被面大小。

那个时候,谁家有婚事,随礼大兴送帐子。

主家为了显示自家收到的帐子多,就在墙上扯上绳子,把帐子全部挂起来,并写上随礼人的姓名,展示给外人看。

这样做,其实也是给随礼人看的,因为随礼的人也是怕落了空,一旦挂出来,就证明送来的帐子已记录在案了。

那些大老婆们,看了帐子后,也会议论一番。

关于帐子,还有这样一个说法,帐子、帐子,是账。也就是说,帐子不单纯是一块布,是账,迟早要还,犹如现在结婚随礼钱一样,有来,也有往。

现在想来,那个时候,结婚收来的帐子,几辈子做被子也用不完。

不过,当别人有喜事的时候,就会随出去一部分,但总体上是一种浪费。

(图片来源网络,侵必删)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