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阳文旅不断走入公众视野,先是5月11日河南南阳开会纪念诸葛亮仙逝1790年被指巧立名目,后是5月14日市委书记朱是西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查。
朱是西主政南阳近三年来,大力推广发展文旅产业,曾因多次因“南阳挣钱襄阳花”、迷笛音乐节接粉丝等动作出圈,被网友称为“网红书记”。
据搜狐旅游不完全统计,仅2023年,南阳市开工文旅项目预计总投资便超过120亿元,是政府全年收入的一半。
伴随着南阳文旅动作不断,一笔政府债务也随之被摆到台面上来。2023年,南阳市全市政府债务余额 1235.34 亿元,而全年收入仅 245.1亿元。从2021年到2023年,朱是西主政三年来,南阳债务增长率近150%。
事实上,举债发展文旅现象在我国早已屡见不鲜。欢迎来到搜狐旅游本期「行业观察」。
01
负债1200亿,举债发展文旅
南阳古称“宛”,位于河南省南部,素有“四圣故里”之称(医圣张仲景,科圣张衡,商圣范蠡,智圣诸葛躬耕处)。多年来,南阳、襄阳民间和官方围绕“诸葛亮躬耕地之争”争论激烈。
近年来,南阳在文旅方面不断增加投入。2021年至2024年,朱是西担任南阳市委书记以来,其本人及南阳数次出圈。
2023年初,朱是西的“南阳挣钱,襄阳消费”言论引发热议。起因是襄阳华侨城给南阳人民写了一封信,因为南阳禁放烟花爆竹的原因,邀请南阳人民可以到襄阳华侨城看烟花。他感慨“这件事对他刺激很大,为什么在南阳挣钱,在襄阳消费?说明南阳的服务业、文旅文创产业落后。”
去年十一期间,南阳举办中原迷笛音乐节,朱是西身穿志愿者服去南阳火车站粉丝。虽然音乐节现场因偷盗事件尴尬收场,但朱是西表示,要将南阳打造成“音乐之都”,通过音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实现激活扬名南阳,推动文旅产业和高质量发展。朱是西也被不少南阳本地市民称赞为“思路开阔、敢于直面问题的一把手”。
淄博烧烤火爆后,南阳召开“烧烤出圈”现象研讨会并派出考察组实地考察。此后,南阳加速文旅招商的步伐:2023年,南阳市领导与华侨城、华强方特、常州恐龙园、锦上添花文旅集团高层进行密集会见。华侨城项目从第一次接洽到正式签约,尚不足6个月。
但这种做法也引来部分网民的争议:通常大型文旅项目覆盖半径在200至300公里,而距离南阳100多公里的襄阳早有已运营成熟的华侨城,在此情况下南阳再建设相同的项目,此举被外界质疑项目的盈利能力。
据搜狐旅游不完全统计,仅2023年至今,南阳市过亿投资文旅项目便有八个开工。其中申伯公园从开工到完工,仅用8个月;中华恐龙园项目开工从签约到开工,仅用6个月。
从南阳文旅宣传来看,近年来南阳多次强调“加快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吹响文旅强市冲锋号角”,朱是西在座谈会上也曾多次表示,“文旅是朝阳行业”“大抓项目,主动对接国内外大型文旅企业,招引一批具有标志性、引爆性的重大文旅项目,每年谋划实施十大文旅项目”。
南阳大刀阔斧发展文旅产业的同时期,市政府债务也在一路攀升,自2019年至今,南阳市政府债务余额年年增长,进入2022年以后,债务余额增速提高,至2023年,已达1235.34亿元。2021年至2023年,南阳市债务增长率近150%,而政府全年收入仅 245.1亿元。
近年来,南阳市不断增加第三产业投资,文旅产业是典型的投资大、回报周期长的行业,疫情期间更是难以依靠旅游收入满足其发展需要。
事实上,不仅仅是南阳市级政府举债发展文旅,其下辖县同样跟紧步伐。
2018年,社旗县与中国绿地博大绿泽集团签订赊店古镇景区一期项目合作协议,总投资15亿元,将其打造为“中原第一古镇”,同年,社旗县财政收入仅6.14亿元。
彼时,社旗县还是国家级贫困县,在2020年才摘掉这顶“帽子”,系河南最后一批“脱贫摘帽”的地区。目前在社交平台上,赊店古镇的收入、接待人次没有明确公开数据。
02
“文旅项目见效快,出政绩”
今年年初,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推出的电视专题片《持续发力 纵深推进》,披露了贵州省政协原党组成员、副主席李再勇,在担任六盘水市委书记时,为了自身政绩,违规举债的情况。
据报道,李再勇在2013-2017年担任六盘水市委书记,推动兴建了23个旅游项目,其中有16个已被贵州省列入低效闲置项目。在任期间,政府债务新增1500亿元,给当地留下了沉重的包袱。
公开信息显示,李再勇的文旅投资决策具有两大特征:一是不顾当地财政实际承载能力,二是不顾当地生态环境现状。换句话说,这些文旅项目没有科学规划作为依据,也难以产生市场收益。
盲目举债的是政府,埋单的往往是百姓。举债30多亿打造的六盘水梅花山滑雪综合体项目,每年除了一个多月的雪季可以经营,其他时间“游客稀少,举步维艰”。
六盘水梅花山国际滑雪场 图源视觉中国
近年来,地方举债发展文旅、最终项目烂尾的现象并不少。比如湖南益阳市的“江南古城”项目,原本按照5A级标准打造具有江南特色文化的标志性景点,计划总投资约75亿元、规划用地面积约3500亩,如今,已建成项目大面积闲置荒废,未销售面积高达95%左右。
四川德阳的“古名天下”景区,自2022年6月闭园以来,已荒废近两年,建造的历代帝王雕像和兵马俑淹没在荒山中;江苏一地号称要“打造全球规模最大、世界第一的顶级乐园”,但因开发企业爆雷,项目闲置多年。
对于为何官员对文旅项目情有独钟,即使负债也要“勇往直前”?一位贵州省官员对《南方周末》的解释比较有代表性:
“比起工业发展,文旅项目见效快,出政绩,建成初期有一定人流量”。
将政绩留给自己,把烂摊子交给下一任,几乎是盲目举债建设文旅的通病。
据统计,2023年度全国代表性文旅集团签约投资的重大文旅项目有143个,其中公布投资金额的94个项目,合计投资额约达2970亿元。这其中,还有多少不必要的“政绩工程”正在寅吃卯粮?
03
警惕文旅“新形象工程”
为持续推动文旅业良性增长,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有针对性的规范措施。
5月11日,南阳市南召县发出公告称,将在全县整治“政绩工程”“面子工程”“新形象工程”问题,倒查期限推至2016年以来,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地方明确的整治范围里,都包含了“文旅”这一重点整治类型。
所谓“新形象工程”,是指在地方财政吃紧的情况下,仍然在搞花样繁多的非必要、非急需项目。与传统的形象工程相比,这类工程形式更隐蔽,而且往往隐藏在看似是为推动经济发展、打造地方名片这样的“好事”面貌下。
图源天下第一水司楼
事实上,这一轮整治“新形象工程”的行动正在波及全国。其源头则是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发出的《关于坚决纠治部分地方基层搞“新形象工程”问题的工作提示》,文件明确了8类典型的“新形象工程”,而其中有2类都直指“文旅”:
一个是:为追求短期拉动效益、表面风光,盲目上马大型景观项目,脱贫县大肆举债建旅游区、“借新债还旧债”维持日常运行,资金投入、运营服务等跟不上导致倒闭或烂尾。
另一个是:豪华“办节”,片面追求“人气”,不计成本跟风大办音乐节、以城市命名的论坛、旅发大会等,为场地建设、乐队出场支付高额费用。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表示,“各地要避免文旅投资项目'带病上马',首先相关部门在选人用人方面就需要端正导向,地方政府也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发展观。在文旅投资项目的决策论证、评估审批和监管等方面,要探索建立全链条的监管体系,加强对这些项目的监督。”
在今年5.19全国旅游日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做出了“加快建设旅游强国”的重要指示。如今文旅“新形象工程”的红线,也为各地敲响了警钟:需要切实寻找有内涵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文旅项目,真正重视高质量发展,短视而短暂的“红火”反而会成为地方和当政者的隐忧。
联系我们 | contentlvmei@sohu-in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