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综合大江网、澎湃新闻、中国新闻周刊、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等
今年以来,全国多地发布网约车行业风险预警,公开提醒慎入网约车行业。预警信息显示,多地网约车运力已趋于饱和,或者远超实际需求。网约车行业到底“挣不挣钱”?多地网约车单车日均接单量不超过20单,单均营收在20元左右,单车日均收入仅200多元。
南昌一网约车司机诉说了自己的真实经历,租着车,交着份子钱,还有租金,每天连续跑车12小时下来,赚的流水也只有200块钱左右,还不够租车的费用……
运力趋于饱和
多地发布网约车行业风险预警
据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报道,近日,江西省景德镇市交通运输局发布网约车行业风险预警通告称,目前景德镇市区网约车运力趋于饱和。对此,网约车司机江师傅称,现实情况的确如此。他刚开始从事网约车时,每天大概能接30多单,收入大概有400多元。现在网约车越来越多,每天只能接到10单左右,收入只有200元左右。
图片来源:澎湃新闻
针对当地网约车饱和的情况,通告还发布了风险预警提示,其中提到部分网约车平台因订单少导致车辆闲置,建议有意从事网约车经营的企业认真调研市场、深入了解政策。
同时,通告也指出有意从事网约车经营的从业人员应当详细了解网约车平台接入、派单及收益分配规则、车辆是否符合《景德镇市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实施细则(暂行)》要求,详细了解与平台所签订的合同条款和自行承担的风险,详细了解行业从业人员实际收入情况等。
景德镇交通事业运输发展中心主任熊伟表示,之所以预警提示,就是为了提醒有意在市区从事网约车经营的企业和个人,做出理性从业选择。
其实发出网约车行业风险预警,景德镇并非首个城市。
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去年,全国曾有多个城市发出过“市场饱和”的警告。2023年5月,三亚、东莞、温州、长沙、遂宁等城市发布预警。“受网约车及从业人员数量大幅快速增加等因素影响,目前网约车单车日均接单量不足10单。网约车数量过剩、市场主体过多也对行业的安全生产造成不利影响。”济南城乡交通运输局在当时的《通知》中写道。7月,深圳发布市场饱和预警,上海也宣布暂停受理网约车车辆营运能力核查业务,并在9月暂停受理车辆运输证新增业务。
今年,已有两地按下“暂停键”,济南宣布4月16日起暂停受理车证核发业务,宁夏固原市宣布5月12日起暂停受理网约车经营许可业务和车证核发业务。合肥、石家庄、临沂等地则宣布了车辆清退倒计时。宁波宣布暂停受理两家日均订单双合规率低于99%的平台的新增车辆许可申请。厦门、武汉、泉州等地发布了市场风险提示。
有司机跑车12小时流水200多元
还有人干了2年多 里程单价降了5次
据大江网报道,在南昌干了半个月网约车司机的帅小明(化名)诉说了自己做网约车司机的真实经历,“租着车,交着份子钱,还有租金,每天连续跑车12小时下来,赚的钱还不够租车的费用……”
帅小明做网约车司机的经历,让他颇感垂头丧气。“每天有400到600元之间的流水,这是我应聘的网约车公司告诉我的。算下来一个月收入上万,我开始还有点窃喜,以为找到了好职业,于是从安义县来到南昌干起了网约车司机,没想到每天跑车12个小时,算上车辆押金、房租、水电等费用,到手也就没多少钱了……”
说起这段经历,帅小明有些沮丧。每天晚上跑车到12点,甚至是凌晨1、2点钟,基本是常态。吃饭更是不用说了,跑到哪里就到哪里吃,时间点也很不固定,经常就是随便找个小餐馆简单吃一口,转身又跑车去了……即使每天跑车超过12个小时,赚的流水也只有200块钱左右,根本达不到之前承诺的流水。“除去车辆租金、生活开销、房租、水电、车辆充电等费用,根本没有钱赚。而且在5月9日就催着我,让我交第一个月的车辆租金,半个月总共流水3000多元,交车辆租金3600元,这不仅是白打工,还倒贴钱!”
5月10日,帅小明将车子归还给了公司,要求退还自己交的6000元押金,但对方以帅小明未履行完合同而提前终止合同,要求支付2个月租金的30%作为违约金,同时交付车辆租金(未满一个月按一个月来算),两项费用共计5760元,从帅小明一开始支付的车辆押金里扣除,则只能退还其240元。
另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合肥的网约车司机乔哲表示,“司机严重饱和,平台仍然在招募司机,单价也一直在降,我干了2年多,里程单价降了5次。”他说。
“扛不住了。十多万买个车,保险一年1万多,每日流水就200元。”5月初,双证齐全的合肥网约车司机周森,记录了自己向12345拨打的一通“诉苦”电话。“出租车在自救,网约车也在趴窝。路上有那么多无证车辆,我这样有证的车辆行驶超过8年或60万公里就得强制报废,又有什么意思呢?”他说。
专家:网约车行业的竞争
应该寻求差异化、多样化服务
据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报道,针对网约车市场饱和问题,东南大学交通法治与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顾大松认为,需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完善网约车的退出机制,让不合规的网约车“出局”,对于行业来说也是一次“洗牌”。
顾大松称,由于出行是刚需,网约车给灵活就业提供了空间,涌入这个市场的人比较多。在数量的调控上,可以考虑存量的运力怎么淘汰,加强车辆、人员退出机制,比如让日常服务质量测评、动态监测等发挥作用。
网约车市场饱和,健康有序发展才是“正道”。同济大学智能交通运输系统研究中心主任杨晓光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网约车行业的竞争,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价格和数量的层面上,应该寻求差异化、多样化服务。
杨晓光称,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共享和预约交通应该是未来城市交通阻塞治理的一个利器,应该因势利导的将现有的网约车交通体系和平台向未来的高质量预约出行方向发展。“比如预约小型公交以及高乘坐率的小车,像通勤通学、定制交通,可以把网约车作为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