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马斯去年10月7日袭击以色列和绑架人质所引发的哈以战争已经打了8个月。截至目前,不仅哈马斯武装面临着被“剿灭”的命运,还导致了10多万巴勒斯坦人民的伤亡。
那么,谁该为这些无辜平民的伤亡负责呢?对此,国际舆论场上一直都有讨论和争议,甚至因此引发了同一阵营的“内讧”。比如西方阵营之间,比如中东地区的伊斯兰阵营之间。
有的观点认为,责任应该由以色列来承担,因为巴勒斯坦人民不该受到“集体惩罚”;也有观点认为,哈马斯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正是该组织盲目和无差别的攻击行动导致了以色列的“报复”,才连累了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人民。
而作为巴勒斯坦合法政府的总统,阿巴斯却有着“独特”的看法,他认为,除了以色列和美国应该为巴勒斯坦人民的流血负责外,哈马斯和伊朗政府也有“责任”。
当地时间6月3日,伊朗最高精神领袖哈梅内伊在纪念霍梅尼逝世35周年的讲话中表示,哈马斯去年10月7日对以色列发动的袭击行动是“必要的”,并称“我们地区非常需要这次袭击”。
哈梅内伊在讲话中赞扬哈马斯的袭击行动对以色列造成了“巨大打击”,“粉碎了美国、犹太复国主义者、他们的追随者和一些地区国家改变该地区平衡的计划”。哈梅内伊还呼吁巴勒斯坦人不应该依靠谈判达成妥协,必须自己采取主动行动迫使敌人撤退。
当地时间6月4日,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对哈梅内伊的说法提出了尖锐批评,指责其“站着说话不腰疼”,是将巴勒斯坦人民当作了伊朗政府“可疑阴谋”的“牺牲品”。
阿巴斯说:“他们(加沙地带巴勒斯坦人)是最先受到这场战争影响的人,这场战争让他们流血,导致超过3.6万名烈士死亡,8.3万人受伤,清真寺、教室、医院、学校和基础设施被毁,成千上万名公民流离失所,数千个家庭支离破碎。”
阿巴斯指责哈梅内伊的言论“明确表明他们的目标是牺牲巴勒斯坦人,牺牲成千上万名老人和妇孺的鲜血,并摧毁巴勒斯坦的土地”。
阿巴斯还明确表示,哈梅内伊所表达的政策“不符合解放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民族目标”。他说:“巴勒斯坦人民已经战斗和奋斗了一百年,他们不(再)需要战争,因为战争不符合他们争取自由和独立的愿望,也不符合保卫耶路撒冷及其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愿望。”
此外,阿巴斯的宗教事务和伊斯兰关系顾问马哈茂德·哈巴什也指责伊朗寻求在巴勒斯坦领土上立足,并称“德黑兰为了自己的利益正在牺牲巴勒斯坦人民的鲜血。”
因此,哈巴什认为,“伊朗无权评估10月7日发生的事情”。而法塔赫曾在早些时候的一份声明中说:“我们不会允许我们神圣的事业和人民的鲜血被用来实施与他们无关的‘可疑阴谋’。”
显而易见,阿巴斯以及巴勒斯坦政府的意思是:伊朗在为了自己的利益“拱火”,而代价则是巴勒斯坦人民的生命和鲜血。此外,已经战斗和奋斗一百年的巴勒斯坦人民不想再以战争的方式实现“目标”了。
那么,阿巴斯和巴勒斯坦政府的说法有无道理呢?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哈梅内伊的讲话内容和“用词”。
请注意,哈梅内伊在讲话中说了“我们地区非常需要这次袭击”这句话。而且还说这次袭击粉碎了美国、以色列及追随者的“改变该地区平衡的计划”。此外,哈梅内伊还号召巴勒斯坦人民继续战斗,不要以谈判来实现目标。
如何理解哈梅内伊这些讲话内容和真实含义呢?一是要了解哈马斯去年10月7日发动袭击前中东地区发生或即将发生什么大事。二是要了解中东地区的地缘政治状况。三是要了解伊朗在中东地区扮演了什么角色。
在哈马斯发动“阿克萨洪水”行动前,中东地区唯一即将发生的大事就是“沙特与以色列的建交”。因为沙特是逊尼派领袖,而伊朗则是什叶派领袖,所以,假如沙特与以色列建交,沙特、以色列和伊朗的“三足鼎立”态势就会失去平衡,伊朗的什叶派阵营就会“势微”。
再者,伊朗并不是阿拉伯国家,但它却支持阿拉伯国家中的伊拉克什叶派民兵组织、巴勒斯坦的哈马斯、也门的胡塞武装以及黎巴嫩的真主党,而这些听命于伊朗的组织均非所在国的合法政府,只是地方组织。这样的特殊情况,当然有人要问:伊朗图什么?难道没有伊朗自己的利益吗?换言之,这又让这些组织所在国的合法政府“情何以堪”呢?
显而易见,是伊朗需要哈马斯的这次“袭击”行动,而未必是巴勒斯坦政府和人民的“需要”。再者,哈梅内伊要求巴勒斯坦人继续战斗,可关键是,哈马斯都被打成这样了,拿什么去继续战斗?当然,如果伊朗亲自下场参战的话,还是有“资格”要求巴勒斯坦人不谈判的。可伊朗并没有这样做。
换言之,即便是巴勒斯坦人继续战斗,从过去的情形来看,又有哪一片土地是包括法塔赫和哈马斯在内的巴勒斯坦人打下来的?毋庸置疑,加沙地带不是,约旦河西岸的领土也不是。
直白地说,中东地区的问题,特别是巴以之间的纷争是极其复杂的,并不是根据一些“现象”就能准确判断的。事实上,只有厘清事件的脉络,还原历史的真相,才能做出客观地评判。
在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关于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分别建国的181号决议前,这片土地不属于任何国家,它的名字叫巴勒斯坦地区,这片土地上的人叫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也就是说,现在的巴勒斯坦人当时并不叫巴勒斯坦人,而是叫“阿拉伯人”。
1948年5月15日,也就是以色列建国的第二天,由于阿拉伯世界拒绝联合国的181号决议,不允许犹太人建国,所以,埃及、叙利亚、约旦等阿拉伯国家组成阿拉伯大军一大早就去“踹门”了,结果大家知道,自己的脚踹折了。
第一次中东战争后,巴勒斯坦人也并未建成国家。一是因为土地分别被埃及和约旦控制,所谓的巴勒斯坦人实际上分别被这两个国家领导。二是埃及和约旦当时并没有让巴勒斯坦独立建国的意愿,理由是等把犹太人赶走了再说。
在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前,经过两次残酷的战争后,阿拉伯国家不太想打了,所以,总体上来说,双方还是“相安无事”的。可是,苏联的一份“假情报”却让双方又打起来了,而且,这场战争还彻底改变了“土地”面貌。
1967年5月,苏联将一份“以色列即将对阿拉伯国家发动战争”的绝密情报透露给了埃及和叙利亚。于是,阿拉伯国家迅速开始备战。而以色列一看阿拉伯国家在准备战争了,也急忙调动全球犹太人“出钱出力”。于是,双方都在“厉兵秣马”。
本来,阿拉伯国家是可以抢得先机的,但是,在临近开战前,它们却做出了一个堪称“愚蠢”的决定,那就是封锁了蒂朗海峡。而以色列据此判断阿拉伯国家马上就要动手了,于是,先发制人了。
1967年6月5日,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由于失去了先机,本来准备更充分的阿拉伯军团却被打得溃不成军。仅仅6天时间,以色列就从埃及、约旦和叙利亚手中夺取了西奈半岛、加沙地带,戈兰高地、约旦河西岸和耶路撒冷城。也就是说,至此,所谓的巴勒斯坦领土才从埃及、约旦手中“转移”到了以色列人手中。
失去领土自然不甘心,所以,阿拉伯国家开始秘密制定收复土地计划。于是,1973月10月6日,叙利亚和埃及在东西两线同时对以色列发起了进攻。然而,事与愿违,如果不是国际社会及时出面调停的话,阿拉伯国家别说是收回领土了,很可能还会被以色列夺取更多土地。
舆论场上经常有人说阿拉伯国家不抱团、不齐心,不去与以色列硬杠。其实,历史清晰又明了,已经打了几十年,埃及、约旦经历了四次残酷的战争,国家都差点打没了,却还说人家不勇敢、不为巴勒斯坦出头,这合适吗?换言之,人家的人民也是生命,人家也想安居乐业,难道不可以吗?
显而易见,经历过四次中东战争后,埃及和约旦终于放弃靠打来解决问题的幻想,于是,埃及与以色列在美国的斡旋下,于1978年9月17日签署了《戴维营协议》。以色列据此协议将西奈半岛还给了埃及。
而且,基于约旦宣布不再与以色列为敌,以色列也将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占领的本属于约旦的领土还给了约旦,而将应该属于巴勒斯坦的加沙地带以及约旦河西岸领土扣在了手中。至于戈兰高地上的部分领土,由于叙利亚不愿妥协,加之以色列有水源方面的私心,至今一直“扣在”自己的手中。
在舆论场上,除了时常有人说阿拉伯国家不出力,不围攻以色列外,还喜欢嘲讽法塔赫“胆怯”,说法塔赫不敢与以色列硬拼,还抱怨法塔赫不去“营救”哈马斯。直白地说,这些人并不了解法塔赫和巴勒斯坦政府的“前世今生”。
毫不讳言地说,人家法塔赫与以色列硬拼的时候还没有哈马斯呢!结果呢?法塔赫不仅被打得“无家可归”,而且还连累兄弟国家约旦和黎巴嫩。比如,贝鲁特曾经有“小巴黎”之称,但在经过第五次中东战争,特别是伊朗和哈马斯深度介入后,现在的黎巴嫩是个什么样,已经无需赘言。
毋庸置疑,正是法塔赫时任领导人阿拉法特认识到仅靠“拼命”并不能完成建国,所以改变了策略,转而依靠国际社会的斡旋来实现民族目标。
于是,在美国的斡旋下,阿拉法特与以色列领导人拉宾分别于1993年和1995年签署了两份“奥斯陆协议”。至此,巴勒斯坦的部分领土才真正回到巴勒斯坦人手中,也才算是有了一个真正的“家”,不需要再“流浪”其他阿拉伯国家了。
2005年,一向强硬的沙龙却做出了拆除部分定居点,并将加沙地带完全还给巴勒斯坦人的决定,这足以说明,以色列人在土地问题上也并非不可变通,从骨子里来说,在中东地区“被接受”仍然是他们的首选。
再者,恰恰是以色列完全撤出加沙地带后,哈马斯才有机会赶走法塔赫,并完全控制加沙的。提到这个问题不得不说一下法塔赫为何不拼了命去救哈马斯的问题。
一来,法塔赫并不赞成哈马斯的誓死“不承认以色列”的方针。二来,自2007年后,哈马斯不允许法塔赫踏入加沙地带“半步”,而且,哈马斯对付法塔赫的手段绝不亚于对付以色列的手段,甚至更狠。
综上所述,不管是哈马斯控制的加沙地带,还是法塔赫控制的约旦河西岸领土,都不是巴勒斯坦人靠打得到的。而在哈马斯已经被以色列逼入绝境之际,哈梅内伊却仍然要求巴勒斯坦“不谈判”,要靠自己去争取。这难道安全是为巴勒斯坦人民考虑吗?想来,这一定是个见仁见智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