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也需要青年
©作者 王磊
“娘娘我地八爷,把她妈地!我俺兴下这农村人在城里买房,村里么人了,都快神经衰弱了”,这是大年初三融媒体上西府宝鸡一个老人在村道的感慨,记忆尤新既搞笑又难受,搞笑是因地方方言,难受是因这是农村现状,农村没有青年了。留不住青年人,成为乡村振兴全民小康的绊脚石。
五一前有个九零后同事感慨的说了一句:现在的人真奇怪,挤破头脑地想成为城里的人,城里人又不想过市井生活又想过田园生活,又不想住鸟笼式生活又想住一房一院的农村庭院生活。父母年龄慢慢大了,今年回家了好几次,感觉农村现在很凄凉,一条巷子一条巷子看不见人,都是老弱病残,都成五零六零后了,而且都有土地情节,以前很强壮的庄稼汉,突然说走就走了,几乎每次回家都有老人走了,哀乐听的耳朵发毛。民俗棺木过的庄户人家的门口点麦秆火送行,小时候,在村中间住,每当这个时候能看见许多人点火,不明白!大人讲送过路各路神鬼离开,长大后,心里莫名的难过,想起故人那句话:父母在,不远游。
四月份我回了一趟老家 ,我家在村口住,远远的就看见家对门一位老婶婶,坐在门口的轮椅上。这位老婶婶有两个儿子都是搞按摩行业,一个儿子是盲人,另一个儿子陪老人生活。老人坐在轮椅上无奈的望着远处,眼里充满着恐惧和自暴自弃,儿子孙女特别孝顺,但是生活生容易活不容易。第二天老人儿子去市里有生意,儿媳也去上班了,把老人放在大门里。我微微地听见老人在喊,走到门跟前发现老人被锁在大门里,不停地喊我爸名字,老人和我父亲是同辈人,我爸拿出手机拨给老人儿子,她儿子无奈的说我刚到渭南今天有个生意马上回来。老人和老伴以前特别的勤劳能吃苦,老伴还是我村的老书记,曾经是财东家庭,她的公公解放前去台湾了,后来捎了一笔钱,另外老两口也非常勤快,总是拿着劳动工具从日头升起干到落山,老书记走后没有多长时间老人就坐在了轮椅上。第三天村里一个庄稼汉老了,老人的儿子热心的去埋人,帮抬棺材的时候把脚后跟骨折了,老人更恓惶了,她的孙女回来伺候。跟前人议论纷纷的,有的说大庆这回栽的重了;有的说大庆脚后跟脚棵栽破了;有的说看埋人的这家管大庆不,众说纷纭。五一后回家,看见大庆和他妈在门口一人坐一边,大庆脚后跟好像护了个东西,恢复了好多。
我要离开的那天,前天晚上门上一个麻麻到我家,她的脸上黄腊腊的,身体也很瘦,让我爸爸第二天给她猕猴桃帮忙上肥料。我家地很多本很不情愿,但这个麻麻也很不容易,家里地很多,儿子在苏州工作,大大走了好几年,年龄也不小了,我爸爸后来还是去了 。麻麻把女儿都叫回来了,还叫了一个人。她女儿是个很孝顺的年轻人,婚后每年夏收秋收都会送好吃的到家,从市里送到压麦场,让村里许多人羡慕,但年轻终究有年轻人的压力,即使来也是没有办法尽孝道。
有一位慈祥和蔼的老人曾经说过一句话,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青年就好像早上七八点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青年朝气蓬勃活力四射,农村需要青年,农村舞台也很大。三农专家温铁军说:“我们难道非要走西方的老路”,清华大学彭琳教授说:“我们陷入了群体性迷失,社会的发展物质的发展最终要回归人的发展”,西方工业文明城市化道路,最终还是回归了农村。不过,我们看到近年病毒、城市病影响,许多青年也返乡成为了职业农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