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干渠修复完成,渠道内水流通畅无阻,极大地解决了村民农田灌溉,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位于阳山县阳城镇的官陂大圳完成6219.2米的整修干渠后,当地群众夸赞现在的干渠水流通畅无阻,农田灌溉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
修复后的官陂大圳。
据悉,位于阳城镇的官陂大圳是一条历史悠久的灌溉系统,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至今已走过数十载春秋。该大圳起始于官陂电站尾水渠,利用官陂电站和花溪电站发电的尾水,途经阳城镇畔水村、雷公坑村、城南村、通儒村、大莲塘村,并最终汇入连江河,全长达12.12公里。作为当地农业生产的重要命脉,它长期以来在灌溉农田、促进作物生长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圳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由于建设标准低且年久失修,圳体及圳底出现了严重的渗漏现象,同时渠道淤积严重,导致秋冬季节灌溉用水在前端干渠已基本渗漏完,无法顺利引入大莲塘村及其下游的灌区。这不仅给下游农田取水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也严重影响了作物的正常生长,部分地块甚至出现了撂荒现象,给当地农业生产带来了不小的阻碍。
为了解决这些难题,阳城镇政府高度重视,结合现场踏勘的实际情况,广泛收集了村民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阳城镇迅速启动了2023年高标准农田建设及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建设项目,对官陂大圳进行了全面的巩固修复。
此次修复工作主要包括对引水干渠的全面清淤、防渗加固以及对渠道渗漏问题的修复。经过紧张的施工,项目于2023年年初开工,并在年内顺利完成了竣工验收。据统计,官陂大圳共整修了干渠6219.2米,修复完成后,渠道内水流通畅无阻,农田灌溉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
修复后的官陂大圳,不仅为全镇约4000亩的农田提供了稳定的灌溉水源,也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也有助于推动当地农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此外,整修后的渠道还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在暴雨天气时,良好的排水功能可以及时排走过量的雨水,避免农田被淹;而在干旱时期,又能稳定地供水,保障作物的生长需求。同时,整修后的大圳也成为了乡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整洁的外观为村庄增添了一份别样的景致。
南方+记者 段灿
通讯员 李贺威 孟齐飞
【作者】 段灿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