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南
产自京津冀的两百余个草莓果品,谁的品质更胜一筹?近日,第十一届“北京草莓之星”评选活动在昌平区举办,最终有10家园区获五星奖。通过现场直播带货的镜头,这批“冠军草莓”将以最快速度到达消费者餐桌。
京津冀地区四季分明,昼夜温差较大,有利于水果糖分的积累,是种植草莓的天然宝地。愈发密集的交通网络减少了运输时间,有效保证了果品的新鲜,降低了损耗。多种利好共振下,草莓在昌平、汉沽、满城、固安等多地广泛种植,不仅满足了三地消费所需,还衍生出一条春夏赏花、秋冬采果、四季农事体验相结合的产业链,发挥着增绿、增收、增效作用。
数据显示,作为世界第一大草莓生产国,目前我国草莓种植面积超过200万亩,基本上各地都有涉足这一领域。横向比较,京津冀的草莓产业虽然红火,却面临着大而不强、杂而不精的问题。眼下,消费者对食用农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品质消费成为大趋势。这种背景下,包括草莓在内的所有农产品都应该倒逼自己告别“大路货”,转而提升品质、培育品牌。在这方面,有分量的奖项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加分项。着眼于此,“北京草莓之星”评选活动已经连续举办了十一届,先后吸引京津冀上千个(次)园区参加比赛,累计评选出星奖草莓果品472个(次),大大提升了京津冀草莓品牌的知名度。
品牌建设是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的具体实践,但品牌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牵涉育种、加工、设计、营销等多方面,仅靠种植户单打独斗难以完成。京津人口密集,智力文创资源丰富,市场需求旺盛;河北作为农业大省,耕地面积广阔,山林地貌多样,农产品种类多样。近年来,随着协同战略铺开,三地共同就打造农业品牌进行了紧密合作,并通过共同举办农业展销博览会,携手搭建科技创新载体,打通壁垒开发特色农业等一揽子举措,以产业优势互补放大农业品牌效应。经过努力,去年张北马铃薯、大名小磨香油、兴隆山楂、馆陶黄瓜、昌黎扇贝等一批区域品牌入选“国家队”,无疑是一个好的开始。
农业品牌是市场的敲门砖,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汇聚协同合力,让更多农产品走上品牌化道路,京津冀农业发展一定能打开新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