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2月22日消息(记者修治国 宝音 赤峰台记者端木)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如何让群众更好地增收致富,这是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大庙镇小庙子村党总支书记赵会杰过去一年不断思索的问题。一年来,她进大棚,访农户,深入了解群众增收的瓶颈。中国之声系列报道《履职一年间》,本期推出《让设施农业奏响乡村振兴的“绿色乐章”》。
赤峰市是我国北方重要蔬菜生产基地,也是京津沪地区反季节蔬菜重要供应基地,设施农业面积191万亩,年产量超过510万吨。赵会杰带领乡亲们因地制宜发展蔬菜和中药材产业,从年头忙到年尾,眼瞅着大家的腰包都鼓了起来。
赵会杰:我们除了巩固好中药材和蔬菜两项产业之外,还继续走延伸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之路,利用两个合作社互相促进,带动约2万人次农民就业。群众的人均收入也达到了24000元。下一步,建一座保健型的酱菜加工厂和矿泉水厂,带动更多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致富。
赵会杰心里惦记的不只是小庙子村。这段时间,多次来到赤峰市松山区大庙镇公主岭现代农业产业园,一遍遍为种植户讲解土壤改良的具体方法。
过去一年,围绕老旧日光温室暖棚土壤改良和设备升级的主题,赵会杰走遍了赤峰及周边多个盟市,足迹遍布几十个设施农业产业园。在实地调研中发现,赤峰及周边地区许多日光暖棚出现了设施落后、设备老化、土壤肥力下降等诸多问题。今年两会,赵会杰将带来提升北方设施农业科技建设的建议。
赵会杰:尽快把蒙东地区老旧暖棚土壤改良纳入盐碱地改良项目的范畴之内,提升家乡设施农业科技建设水平,推动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确保乡村振兴成果的稳定。
【记者手记】
我是记者修治国。赵会杰常说,泥土是有记忆的——健康的土壤才能长出金穗子,才能守护好乡亲们的“钱袋子”。从春暖花开到秋果累累,赵会杰始终坚持用脚步丈量乡间的土地,将田垄间的“揪心事”转化为履职清单上的“头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