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评论员
3月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抓科技创新,要着眼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既多出科技成果,又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创新链与产业链,犹如DNA双螺旋结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不仅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抓手,也是破解发展难题、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有效手段。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题中之义,也是经济大省勇挑大梁的责任担当。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作出进一步部署,并将“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2025年九大重点任务之一。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到,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新动能积厚成势、传统动能焕新升级。这释放出鲜明信号,凸显我国对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视,意味着要持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推动高质量发展。
科技创新蕴含巨大价值,只有落到产业上,才能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打造竞争优势,汉威科技用AI赋能,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发展;加大研发投入,卫华集团攻克全球首个起重机防摇摆技术,研制出行业内全球首套异型结构件自动化生产线;签署战略协议,河南与华为将在先进计算、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基层治理、智慧交通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落地更多产业;截至去年年底,中原石墨烯实验室已与多家省内碳材料知名企业达成初步意向,计划共同出资设立中原烯碳产业基金,带动先进碳材料全链条成果转化……事实证明,与产业发展贴合越紧,科研成果就越有市场竞争力。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主力军。企业在市场中摸爬滚打,最懂市场需求,对技术创新难点的感触也最深刻。让创新链与产业链无缝对接,企业创新不能单打独斗,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联合创新路更宽。聚焦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我省引导人才、资金、技术、项目等各类创新资源向企业高效集聚,出台《河南省“科技副总”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自2024年起3年内,全省将选聘3000名左右“科技副总”到企业任职,加快解决企业在研发生产中的技术难题,把创新链建在产业链上、把人才链嵌入产业链中。如今,已有不少企业主动登院校门、进实验室,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前介入研发环节,弥合技术与市场之间的“信息差”,加快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让更多原创性、颠覆性创新成果落到产业上,重在营造创新环境。“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道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强化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强化一流创新生态构建,才能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谋划“十五五”规划之年。锚定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河南篇章总目标,聚焦“四高四争先”,把握好经济大省挑大梁的着力点,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中把握机遇,在服务大局中加快自身发展,努力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下功夫、做文章,我们定能为加快高质量发展塑造新优势、增添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