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时节,在贵州省黔东南岑巩县塔山村的肉牛养殖基地里,膘肥体壮的西门塔尔牛正悠闲进食。这个曾经依靠传统种植的村落,如今通过跨村联建模式,带动周边10个村发展肉牛养殖产业,年产值突破7600万元。塔山村的蝶变,正是岑巩县以“党建引领、能人带动、抱团发展”三大模式激活农村集体经济“一池春水”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岑巩县深入贯彻乡村振兴战略,以“党建引领、能人带动、抱团发展”为突破口,创新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提质增效。截至2024年9月底,全县84个行政村中,集体经济收入超15万元的村达81个,其中76个村突破20万元,15个村迈入50万元“强村梯队”,其中4个村已突破100万元,交出了一份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亮眼答卷。
党建引领,筑牢发展“主心骨”
在注溪镇地朗村,村级工程劳务服务公司的成立让“闲人变忙人”成为新气象。村党支部牵头整合农村闲散劳动力,组建专业化服务队,通过承接水稻制种、思州柚土壤改良等劳务项目,不仅为村集体创收59.6万元,更带动千余人次家门口就业。“党组织搭台、群众唱戏”的模式,让该村集体经济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跨越。
农户正在采摘思州柚(岑巩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近年来,该县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集体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模式,实施“头雁工程”,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乡村振兴指导员全覆盖,将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通过盘活闲置资源、开发特色产业、承接小微项目等举措,各村党组织牵头制定“一村一策”发展方案,打造了果蔬种植、生态养殖、林下经济、乡村旅游等系列特色产业基地。
注溪镇周坪村的水稻种子长势良好,丰收在望(岑巩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同时,按照“示范带动、典型引领、整体推进”的思路,积极开展典型示范培育工作,创建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村1个、粤黔乡村振兴示范点2个、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村8个、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示范村14个、“四联双增”试点村30个,基层党组织成为引领集体经济发展的“红色引擎”。
能人带动,激活振兴“新引擎”
聚焦人才振兴,岑巩县实施“引凤归巢”计划,吸引返乡能人创办家庭农场、农产品加工企业,以“产业规模大、发展前景好、带富能力强”的标准,摸排并建立“产业能人库”,入库管理268人。将扶持培育产业能人作为乡镇“一把手工程”,培育“土专家”“田秀才”等本土人才,通过能人牵头成立产业联盟、创办实训基地,推广“能人+农户+订单”模式,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岑巩县举办2024年乡村振兴干部暨党务干部能力提升重点培训班(岑巩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走进塔山村标准化养殖场,全国十佳农民郑培坤正在指导村民进行生猪疫病防控。这位放弃城市高薪返乡的硕士村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发展生猪、肉牛养殖,帮助村集体增收,真正实现了“一人带一业,一业富一村”。
郑培坤(右)和工人查看肉牛生长情况(岑巩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在岑巩,像郑培坤这样的“新农人”不断涌现:2024年,“辣妹子”龙艳带动60余户种植辣椒1200亩,2025年,计划在全县以订单形式种植辣椒2000亩;“油茶大王”廖兴打造万亩油茶基地,书写了一滴茶油带富一方群众的动人故事;“农创客”夏云龙开发智慧农业系统……全县通过“强服务”促进能人发展,在资金上给予支持、在用地上给予保障、在政策上给予倾斜,推动能人产业发展壮大。
抱团发展,蹚出共赢“新路径”
近年来,岑巩县积极探索“村村联合”“村企联合”“镇企联合”抱团发展模式,依托资源优势,积极引进龙头企业,整合各村人力、物力、财力、农特产品等资源,推动产、供、销融合发展。
岑巩县塔山犇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肉牛养殖基地(岑巩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村整合500万元资金成立联合党委,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方式发展生猪养殖,累计分红1181万元。尝到甜头后,该镇又将模式升级:塔山村联合另外5个村成立犇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构建肉牛“育繁推”全产业链,实现11个村资源共享、风险共担。
“联合党委+”不是简单的物理叠加,而是催生化学反应的创新机制。通过组织共建、产业共谋、资源共享,既破解了单个村发展要素短缺难题,又避免了重复建设,实现了“1+1>2”的聚合效应。目前,该模式已在全县推广,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力引擎。
大有镇塔山村农村美景(岑巩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如今的岑巩县,集体经济“多点开花”,村民腰包“越来越鼓”,乡村振兴动能澎湃。下一步,岑巩县将深化“党建链、人才链、产业链”三链融合,推动集体经济从“保底达标”向“提质创优”迈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动力。(岑巩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