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  ????  content=  校长  时期  日方  裂缝  创新  药厂  小品 

阿舍利工具组合、宋元木质水桶……丨2024河南考古新发现

   日期:2025-03-13 01:01:31     来源:大象新闻    浏览:2    评论:0    

3月12日,2024河南考古新发现论坛在郑州举行。 中原首次发现、填补空白!汝州温泉遗址发现阿舍利工具组合

记者从论坛上了解到,平顶山汝州温泉遗址发现了手斧、薄刃斧、大型石刀等阿舍利工具组合,这在中原地区是首次发现,在我国也极为罕见,填补了中原地区旧石器文化发展的空白。

平顶山汝州温泉遗址发现了手斧、薄刃斧、大型石刀等阿舍利工具组合,这在中原地区是首次发现,在我国也极为罕见,填补了中原地区旧石器文化发展的空白。

汝州温泉遗址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汝州温泉镇政府西南约2公里的牛涧河古河道内,遗物分布范围达10万平方米,遗址年代距今约10万至4万年。2021-2023年完成发掘面积485平方米,已发现石制品、动物化石、木材8000余件,上层石制品包括石核、石片、刮削器、钻器、锯齿刃器、断块等,工具毛坯以片状为主;下层出土大量巨型石片,工具毛坯以大型石片、砾石为主,既有石锤、砍砸器等,又有手斧、薄刃斧、手镐、大型石刀、石球等。遗址出土可鉴定动物化石种属有古菱齿象、牛、羊、鹿等,属中国北方晚更新世动物群。

2024年,在遗址周边进行勘探、调查工作,新发现旧石器地点5处,初步勘探工作显示,遗址范围向南延伸。温泉遗址的文化层处于牛涧河古河道的砂砾石层中,为典型的河漫滩相。根据遗址地层、出土石制品组合特征、动物化石等初步判断,遗址应为古人类在河滩挑选石料加工石器、屠宰动物的临时性活动场所。

河南汝州温泉遗址是一处大型旧石器时代中晚期旷野遗址,遗址规模超大,文化特点突出,学术价值重大,研究潜力巨大,具有重要的社会政治意义。距今10—4万年,是现代人扩散及其行为出现、发展的关键时段,汝州温泉遗址发现了丰富的遗物、完整的地层、清晰的文化地层,原生地层中出土的手斧、薄刃斧、大型石刀等阿舍利工具组合在中原地区是首次发现,在我国也极为罕见,填补了中原地区旧石器文化发展的空白。

目前,我国具有阿舍利工具组合的遗址或地区有四川皮洛遗址、洛南盆地、百色盆地、丹江口库区等,河南北汝河流域将成为国内又一处阿舍利技术表现较为集中的区域,为我国南北方旧石器工业和东西方旧石器工业技术体系研究、阿舍利技术传播与演变、现代人起源等重大学术问题提供极其重要材料。

阿舍利技术是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一种石器制作技术,起源于176万年前,是人类石器技术发展史上的重要环节。标志性工具是双面打制的手斧,以及薄刃斧、手稿、大石片等,广泛分布于非洲、欧洲、西亚等,但在东亚地区较为少见。阿舍利石器组合代表了早期人类在工具制作技术上的重大进步,这种技术的传播可能与直立人的迁徙和文化交流有关。

铸鼎原上,古国初现!灵宝北阳平遗址再有新发现

灵宝北阳平遗址最新发现了壕沟、房址、陶窑、窖穴等遗迹,表明铸鼎原遗址群在仰韶文化中期率先进入初期古国时代,“铸鼎原古国”风貌初现。

北阳平遗址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阳平镇北阳平村西,现存面积72万平方米,其文化内涵主要为仰韶中期庙底沟类型文化遗存。2020年始,依托“考古中国·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重大项目,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三门峡市仰韶文化研究中心和灵宝市文物保护所组建联合考古队在北阳平遗址开展持续性考古发掘工作。

2024年2月至12月,发掘面积约920平方米,共发现仰韶时期房址3座、陶窑4座、灰坑224座、壕沟2条,历史时期墓葬44座等。

遗址内仰韶文化房址主要为半地穴式和窑洞式两种。窑洞式房址集中于壕沟、冲沟断崖上,年代为仰韶文化晚期。北阳平遗址仰韶中期房址共性显著,房址形制规整、结构复杂,均由一段狭长的斜坡式门道和半地穴的室内部分组成,仅房屋前面连接门道位置的墙体略向外凸。遗址仰韶中期房屋多组合聚居、局部相对集中,新发现中期房址F21与F9、F10可能存在聚居关系。结合勘探资料,依建筑面积将中期房址初步划分6个层级,可归纳出以F2、F5等大型房址为核心的4个居住群。

遗址现场负责人丁福林介绍,结合近年仰韶文化中期核心区聚落考古成果,认为以北阳平遗址为核心的铸鼎原遗址群在仰韶文化中期率先进入初期古国时代,生产力显著发展,农业经济成熟繁荣,人口增殖,拥有大型聚落;社会分工、社会分化显著,出现不同阶层;权力不断加强,形成对复杂社会有效的管理体系。

发掘团队认为,铸鼎原的全称是“轩辕黄帝铸鼎原”,得名悠久,这里的古国可初步称作“铸鼎原古国”,主要形成于北阳平、西坡等中心聚落的兴建之时,最早或可至距今约5700年,在庙底沟类型向外强势扩张影响时达到发展的鼎盛期。从目前的材料看,古国存续的时间至少可延至西坡墓地年代的下限,即距今5000年前后。

郑州地区首次发现宋元木质水桶

郑州市惠济区张砦遗址发现了龙山时代晚期至二里岗文化时期的连续堆积,清理出土的宋元时期木质水桶,是郑州地区首次发现。

张砦遗址位于郑州惠济区南阳路以东,宋寨南街以南,属郑州市区中心地带,周围均已建成成熟小区。

2022年8月-2024年12月,为配合张砦村改造,由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共7000平方米,发现夯土墙、壕沟、墓葬、房址、灰坑、水井、粮仓等各类遗迹500余处,出土遗物十分丰富,年代上包括龙山、新砦期、二里头、二里岗文化,及汉、唐、宋元等不同时期,尤以龙山时代晚期、二里头文化遗存最为丰富。

遗址发现龙山时代晚期城址一座。位于发掘区南部,暴露区域呈近椭圆形,由环壕及内侧夯土墙组成,发掘区合围面积8000平米。受晚期人类活动破坏,仅发现该时期灰坑27座,均位于城壕内侧。根据层位关系、结合壕沟和夯土层出土遗物形制判断,城壕和城墙的始建、使用年代为龙山时代晚期,废弃于二里头文化一期。

二里头文化遗存最为丰富,为一处近方形的环壕聚落。发现东西并列两座环壕,壕内发现有房址、灰坑、陶窑、墓葬、垫土层、磉墩、等重要遗迹,出土大量陶器、玉石器等遗物。张砦遗址的发现,为二里头文化中小型聚落研究提供了经典个案,对揭示嵩山东北麓东赵、大师姑等城址外围二里头文化聚落关系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张砦遗址龙山时代晚期至二里岗文化时期的连续堆积,为郑州地区史前至夏商文化变迁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此外,遗址系统采集的多学科样品和相关研究成果,为全面分析郑州地区龙山至夏商时期人口、生业经济等提供新的材料。

除早期遗存外,该遗址内还发现有汉、唐、宋、元时期遗存,尤其是井内清理出土的宋元时期木质水桶,是郑州地区首次发现。这批宋元时期遗迹遗物保存状况良好,生活气息浓郁,是展示宋元时期郑州地区社会生活场景的重要体现。

邻近大上海、大卫城这个遗址为郑州商城布局再添新拼图

郑州市金水区张砦街考古项目,是近年来郑州商城内外城墙之间的一处揭露面积较大的发掘项目,是拼合内外城之间西北部区域功能区划的一块重要拼图。

张砦街项目位于郑州市金水区二七路以东、西里路以南、杜岭街以西、华盛街以北合围区域的东南隅,邻近大卫城、大上海商圈,地处郑州商城遗址西部,内、外城墙之间,文化遗存分布密集。

2023年到2024年,为配合张砦街片区改造项目建设,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组织考古队对该项目地块进行了发掘,发现商、汉、唐宋及明清等不同时期文化遗存468处,以商代遗存及汉代墓葬最为丰富。

商代遗迹集中分布于发掘区西、北部,主要是灰坑,还有少量墓葬等。目前已清理灰坑265处,墓葬7座,沟5条,夯土1块,房址1座。商代遗迹与遗物的清理与采集注意出土原貌、土样、痕迹等信息的提取与收集,为后续科技考古的开展提供材料。

此外,遗址还发现了汉代墓葬112座,较为集中的分布于发掘区西北半部,多两两并列成组,组内方向一致,排列较有规律。形制主要有竖井墓道空心砖洞室墓、未使用任何砖的土洞墓、竖井墓道或弧形斜坡墓道小砖券顶墓、空心砖与小砖混用墓等。墓葬整体保存较好,随葬品较为丰富,多为罐、壶、仓、灶,少数为釉陶,个别见薄胎铜器,年代从西汉中晚期一直延续到东汉时期。

张砦街项目的考古发掘是近年来在郑州商城内外城墙之间的一处揭露面积较大且较重要的考古发现,为研究完善郑州商城遗址内外城墙之间的功能区划、聚落布局增添了新的材料。

来源 | 大象新闻记者 程冰冰 白鸽

监制 | 李金锋 李洁敏

主编 | 彭丹

编辑 | 蒋黎明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