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老家在农村的读者以前一定都有过这样一种经历吧。每次回家都要转很多次车,而且从县城开往村里的那一段路从来都没有修过,不仅抖,灰尘还特别多。所以每次过节回家的那种好心情都要硬生生被这一段路给磨掉一截。
如果早上起来想买点东西,要是不是啥稀罕的玩意,村里的小卖铺有那还好说,走两步去买就是了。可要是些村里没有的,你还特别需要的,那就得进城里去买了。
话说这村里人进城啊,从来就不是件轻松的事。在上个世纪的绝大多数年代,村里人进城都是靠自己两条腿一步一步走个好几公里到城里。后来有了自行车进城会稍微方便一点,可自行车在那时候也算是家里的一个大件了,不是谁家都能有的。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与国家的富强,我国的城市化速度加快,各种设施、保障等都在逐渐完善。考虑到农村出行的极不方便,便决定给农村到县城这一路段安排专门的客运车。
客运车的好处
在电动车还没有成为大众主流的代步工具之前,摩托车就是村里主要的一个交通工具。但是这时候的摩托车和以前的自行车很像,虽然不至于是一个家中的一个大件,但也是要花上一个家庭中不少的积蓄。
对于有摩托车的家庭来讲,他们平常进城购置东西或者贩卖一些家里养的鸡鸭、蔬菜等,都是比较方便的。然后他们也经常会收到来自同村人的一些请求,帮忙购置一些东西。
如果只是一个、两个人,只是偶尔几次的话,反正大家都是一个村的,我帮帮你也是应该的,毕竟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需要你的帮助了。
但是,拥有摩托车的人终究是少数,一次又一次的请求让这些人也不堪其扰。帮也不是,不帮也不是。实在不想帮的时候就只能找些借口来回避,可次数多了不仅别人会看得出来,自己心里也过意不去。
好在这时候客运车的到来解决了这个问题。这种往返于县城汽车站和农村的客车一出现便立马受到了无数村民的好评。
原来进城对很多人是一件稀罕事,毕竟路程远还不方便,不是有事情谁愿意三天两头往城里跑。现在有了客运车,谁都可以进城了。早上六点钟就有车次,刚好村里人也都起得早,吵吵闹闹的车站反而是唤起村庄活力的起点。
村里学生也可以不用每天都那么辛苦地走很长一段路去上学,只要早一点起来等客运车就好了。不过由于这种客运车它路线上不止一个村庄,所以经常会出现超载的现象,就连车内的空气都被挤得一干二净了。
所以有一些稍微耽搁的人就很有可能错失这一班车,然后再等下一班车可能就要一两个小时后了。之所以需要等候这么长的时间是因为那个时候的客运车并没有县城里的公交车数量那么多。
不过尽管这样,但在客运车出现在农村的那些年中,它依然是农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并且每一趟车几乎都是满座。这或许就是客运车最巅峰的年代了吧。
无人问津的客运车
当时间进入到10年以后,客运车虽然从未在人们的眼前消失,但它已不再是人们唯一的选择。客运车的状况颇有一番曾经“高朋满座”,如今“门庭冷落”的意味。那让客运车没人坐的原因究竟有哪一些呢?
一、服务态度差
那个时候客车司机对人的态度并不友好,这其中有个人因素,也有一部分是受环境影响。因为当时经过的路线都是村庄,一些赶早的村民会带上自家的牲畜去县里的集市上出售。经常会把客车内搞得脏兮兮的,每次清理都要花费大把功夫。
这些客车几乎每天都会满载着很多人,可客车的空间是死的,就那么一点大。人一多,客车内的空间就变得污浊起来,增加了晕车人的呕吐情况。所以司机常常会在客车内的一些地方挂上一堆塑料袋。
工作环境差,再加上自己的性格原因,司机的态度差也不是不能理解。但理解归理解,这种行为仍然是错误的,是不可取的。
有一些乘客因为司机过了发车时间还不发车,稍微催促了一下就被司机发脾气。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很少会有人忍得住吧?跟司机吵起来是正常的,碰上脾气一样火爆的乘客,打起来的可能性都有。
二、扒手
扒手出现的情况在客运车载人最多的那几年是较为频繁的。周围都是人,谁也看不见扒手是什么时候动的手,就算等扒手把钱财摸走,下车了,都还不一定会发现自己少了东西。
次数多了,村民自己也警觉起来。每次上车前都会把重要的物品贴身放好,然后下车之后再检查一遍。
司机对一些经常作案的扒手也会有些面熟,但他也不敢声张,只能通过一些暗示来告诉乘客小心车上的扒手。如果司机非常直白地把扒手的身份讲出来,那些扒手情急之下还有动手伤人的可能性。
不要觉得这种事情不可能发生,人在失去理智的极端情况下,真的是什么事都能干得出来的。
三、家庭条件变好和公交车的问世
国家越来越好后,政府对农村的关注与福利是越来越多。各种扶贫政策让大部分的农村彻底变了个样。
黄泥巴路变成了水泥修筑的平整公路;砖瓦平房也都变成了钢筋混凝土的楼房。各家各户的经济条件也在政府的帮助下提升了很多,日常出行的电动车也基本上一家最少一辆。
这便是客运车乘客越来越少的主要原因之一。
有了电动车之后,进个城最多十几分钟就好了,再加上买完东西回来,也就个把小时的时间,方便得很。一些赶早的村民,把农产品卖完都还能赶回家吃个早饭。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公交车的大量出现。
村里的路都修好了,自然方便了公交车的来往。我国政府这几年在扶贫这一块是真的特别下功夫,在这种努力之下,得到的回报自然也显而易见。公交车的到来基本上是将客运车给全部取代了,可能你在等了四五班车之后才会有希望看见一辆客运车。
笔者家乡这里的村庄大部分都已经和城市建筑连在一起了,中间差不多就是用一块地或者池塘隔开。你一眼望去,完全看不出这是一个村庄,倒是像一些旅游景点的古镇。
小结:
客运车逐渐被淘汰是时代的选择,这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件好事。我们再往更外面看,地铁线路、高速公路的修建,政府也都投入了巨额的资金。“基建狂魔”可不是随便说说的。
在未来,中国的公路通到每一个有人居住的地方并不是一个让人觉得遥不可及的目标。它已经在路上,它即将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