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无碍” 幸福“有底”
——河南鹤壁市兜牢农村残疾人民生保障网
鹤山区姬家山乡娄家沟村村民娄太平(中)在家人的照顾下,坐着轮椅在新改建的院子里活动。 王蒙 摄
在河南省鹤壁市山城区助残街区,四处可见残疾人标识、无障碍通道,连街区内的银行、商店都设有专门的助残通道,甚至银行职员还掌握了常用的手语,可以和听障患者进行无障碍交流。
“在这里,每个残疾人都可以融入社会生活,找到自己生活的意义。”鹤壁市残疾人联合会就业中心主任席绍骞说。他表示,从生活不便到就业困难,农村残疾人面临的压力是多方面的。为此,鹤壁市通过政策帮扶,兜底保障农村困难残疾人群体的基本生活,通过建设“残健融合服务圈”,助力残疾人走出家门、步入社会,同时,还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助残企业,为农村残疾人拓宽就业渠道。
强化农村残疾人动态监测:
发现一个,帮扶一个
每个月,鹤山区姬家山乡娄家沟村村民娄太平都会定期收到650块钱的农村低保补助。五年前,娄太平因脑梗,导致左侧身体完全丧失功能。这一变故让他家一下子失去了经济来源。而这笔低保补助缓解了娄太平的生活压力。
“当时,村里第一时间向区残联上报了我的情况。原本我还担心残疾人证不好办,结果区残联不但上门给我办了残疾人证,还将我家列为监测户,提供了很多帮扶支持。”今年54岁的娄太平笑着说。
“原来办残疾人证需要残疾人自己准备病历,还必须他们亲自到区残联现场办证,对残疾人来说确实有困难。”鹤山区残疾人联合会副理事长蔡党林告诉记者,现在,鹤壁市简化了办证流程,不但各区残联会直接在医院提取残疾人相关病例信息,残疾人自己也可以在网上预约办证。对于娄太平这类行动不便者,区残联还会专门派人上门评定。
目前,鹤壁市累计开展上门评定活动77次,集中评定活动15次,全年新办证2639人(其中脱贫户106人),到期换证1687人(其中脱贫户195人),实现了残疾人证应办尽办。
同时,村里也会为重度残疾人家属优先提供就业机会。“我每月都在村里扫地赚钱,村里考虑到我岁数大了还要照顾家里,所以给我安排了这个相对轻松的工作,每月能有几百块钱工钱。”娄太平70多岁的母亲告诉记者。
除此之外,鹤壁市还为重度残疾人家庭提供免费轮椅、助行器等辅助器具,并实施家庭无障碍改造,包括加装屋内扶手、户内坡道改造等。对于院内路面条件较差的农户区,残联还会为他们重新铺设路面。
“原来屋外都是土路,非常不好走,现在路面平了,使用轮椅完全不费劲。”娄太平对新铺的路面非常满意。
截至目前,鹤壁市为2576名残疾人免费适配辅助器具,为829名重度残疾人实施家庭无障碍改造,为13869名困难残疾人提供生活补贴,为19210名重度残疾人提供护理补贴,累计发放约2747万元。
打通“残健融合服务圈”:
服务升级,关爱加倍
今年初,鹤山区姬家山乡姬家山村村民姬用花通过四年的康复治疗,终于离开鹤山区中山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重新回到家里。
五年前,因为在驾驶农用三轮车时不慎翻车,姬用花左腿和右臂被迫截肢,手术后,姬用花就住进了鹤山区中山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中山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作为鹤山区“残健融合服务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当地残疾人提供了养老、康复的处所。在这里,姬用花在康复师刘群的一对一照护下,从按摩、推拿,到中医理疗,逐渐实现了从完全不能自理到生活基本自理的转变。
“治疗这四年,不但身体变好了,我也重新燃起对生活的信心。”姬用花说。如今的姬用花,在节假日还会参加鹤山区养老服务中心组织的剪纸活动和趣味运动会。
残疾人是一个特殊困难的群体,也是社会大家庭的平等成员。但一些残疾人因生活不便,对生活总抱有消极情绪,不愿意接触社会。鹤壁市在全市范围内打造“残健融合服务圈”,不仅为残疾人提供康复场所,也让残疾人能更方便、更安全地走出家门,走进社会,享受更美好的日常生活。
据了解,这些“残健融合服务圈”配备有满足残疾人各方面需求的场所。“我们设置了残疾人协会、维权服务之家、康复服务之家、辅助服务之家和志愿服务之家,为残疾人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让残疾人在家门口就能解决看病、就业、维权等问题。”山城区残疾人联合会办公室主任张灏说。
如今,鹤壁市已建成73个残疾人“残健融合服务圈”,实施精准康复服务1468人次,救助残疾儿童426人,为214名符合条件的残疾人提供托养服务。
开拓多种就业模式:
多元岗位,照亮前路
在山城区晶金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的平菇大棚里,工人们正熟练地采摘成熟的平菇。“现在昼夜温差大,我们得抓紧将这个大棚的平菇采摘出来,才能保证平菇的质量,现有的20个工人这两天都在干这个棚的采摘工作。”晶金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秦国杰边说边指向大棚里干活的工人。
“大部分残疾人虽然难以从事重体力劳动,但轻体力劳动完全没问题。”秦国杰告诉记者,残疾人并不是什么工作都完不成,菌菇养殖这种不需要太多技术门槛的工作,只要用心,他们也能完成得非常出色。
顺着秦国杰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有名工人采摘得非常快,不但如此,她还时不时地指导、帮助旁边的人完成采摘工作。
这名工人叫胡艳芹,手臂不能弯曲的她,对生活从来没有自怨自艾,而是积极面对人生。在晶金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工作的十年里,胡艳芹通过努力从普通的养殖工人,干到了如今的小组长。
另外,部分残疾人因腿脚不方便,没法天天到工厂上班,为此,鹤壁市很多助残企业还开拓了居家就业模式,残疾人可以选择在就近的居家就业点完成工作。
福鑫伞业有限公司就是如此。今年是该公司老板王卿伟来到鹤壁开办助残企业的第6个年头。为了解决残疾人就业难题,为不同类型残疾人群体提供适合的岗位,王卿伟没少下功夫。
“对于伞头、打铆钉等相对简单的工序,公司在鹤山区6个行政村分别设立了居家就业点,行动不便的村民不用天天大老远往厂里跑,在居家就业点就可以完成工作。”王卿伟告诉记者,“这不仅保证了公司用工量的需求,也实现了残疾人安全工作的目的。”
除此之外,为进一步开拓残疾人就业渠道,鹤壁市各区相继开展了残疾人就业培训,主要包括电商和香菇种植两方面内容。“培训人员有百分之八九十都是农村残疾人群体,这些培训让残疾人掌握技能,对人生燃起新的希望。”蔡党林告诉记者。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解决残疾人就业更是如此。如今,招收残疾人的企业在鹤壁已不在少数,2024年鹤壁市新安置残疾人就业就达到924名,其中包括脱贫户、监测户154人。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孙宗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