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之乡茂名,眼下万亩荔枝花竞放,300多万荔农等到了心中的盛景。
3月20日,一场关于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主题的高级研修班在茂名柏桥讲堂结业,培训为期5天。来自全国农广校体系及“三农”系统的200余名学员在茂名乡村振兴实践一线“听、看、感、练、问、思、悟、践”,感受茂名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澎湃活力。
万亩荔枝花开。冯洁云 摄
茂名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优势明显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力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这是农业新质生产力在中央一号文件上的首次亮相。
“农业强国建设必须依靠新质生产力。”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苏保忠认为,以农业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强国建设需要立足5个着力点:即强化农业前沿科技的研究应用,大力拓展新的涉农业态,着力培养农业新质人才,着力促进绿色发展,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生产关系。
农业新质生产力高级研修班在茂名柏桥讲堂开班。周泽佳 摄
农业新质生产力是加快推进农业深度转型升级,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作为经济大省,广东当前正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近年来,广东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特别是在“三农”领域,聚焦建设农业强省目标,通过持续强化种业振兴、智能装备升级和数字化转型,实现农业新质生产力关键指标稳居全国前列。
茂名作为广东省首个农业产值超千亿元的地级市,依托“五棵树一条鱼”即荔枝、龙眼、沉香、化橘红、三华李和罗非鱼特色资源,持续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体系建设,对“科技兴农”的探索从未止步。
研修班所在的中国荔枝产业大会永久会址,与周边的中国荔枝博览馆、国家荔枝种质资源圃坐落在同一片荔枝林中,3个“国字号”平台共同推动着茂名荔枝全产业链互联互通、融合共享。
三个“国字号”坐落在同一片荔枝林里。
种质是农业的芯片。在国家荔枝种质资源圃现场教学点,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茂名综合实验站站长赵俊生向学员们介绍茂名荔枝通过种业创新引领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动实践。赵俊生说,去年国家荔枝种质资源圃第一个自主产权的荔枝新品种“脆爽”结果,有望成为克服荔枝大小年的一个新品种代表。
从荔枝保鲜难题到大小年困境、从千年古荔到现代种业革命,茂名荔枝的基因密码正在被科技力量重新书写。
“广东茂名是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和科技创新高地,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优势明显。”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副校长宋聚国表示,“茂名改革动力足、创新精神强、经验做法多、资源要素集聚,非常值得大家学习,也希望大家把茂名经验带回去,用起来。”
荔枝数据平台完成DeepSeek本地化部署
此次培训班聚焦农业新质生产力主题,通过现场教学特色农业发展、乡村建设与治理、绿美茂名实践成果、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展示,让学员全面了解农业新质生产力表现形式与内容载体。18日当天,学员们沿着柏桥村现场教学点,感悟乡村振兴的柏桥实践。
走在柏桥荔枝种植园里,古荔树苍劲有力,荔花簇拥着点缀枝头,繁花兆丰年。眼下,荔枝正处在生产管理和防控病虫害的关键阶段。
柏桥荔枝种植园。
日前,茂名荔枝产业大数据平台宣布完成人工智能大模型DeepSeek的本地化部署,实现荔枝生产管理AI精准指导和数据驱动决策。人工智能浪潮浸润古老根脉,茂名荔枝迸发出更蓬勃的生命力。
据介绍,茂名荔枝产业大数据平台已经建成多年,为广大种植户、全国果商种植、采购荔枝提供了精准帮助。去年,高州更是推出首个荔枝AI“高智荔”,让冷冰冰的数据变成问答模式,更实用、更好用。如今,茂名荔枝大数据平台接入DeepSeek则是“高智荔”的进阶版,打造的荔枝AI助手实现智能专家全面升级。
截至目前,AI模型接入荔枝病害防治知识库、茂名地区生产气象、病害防治等数据超500万条,平均诊断时间从数小时缩短至5秒以内,准确率提升至95%;生产建议从“经验驱动”升级为“数据驱动决策”,AI基于海量气象、病虫害数据提供精准建议,有效降低种植风险。
工作人员展示AI荔枝小助手。
此前,作为全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示范村的高州市谢鸡镇罗迪坑村,融入先进的农情物联网设备技术、茂名荔枝AI数智平台和“AI罗迪”提供互动服务,使荔枝管理有了一个可爱的高科技助手,帮助农户依靠科技力量减少损失、增产增收,开拓更大市场。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关键要牢牢抓住人才队伍建设。
在高州,荔枝产业链党委坚持党建引领人才赋能,构建“人才+产业+项目”模式,建成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特派员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3个,集聚产业人才2000多名。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方伟喜认为,茂名和高州的实践探索,正是广东以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写照。
从万亩荔林孕育的种业创新硕果,到大数据平台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为荔枝产业带来的变革性突破,茂名高州在科技兴农的道路上一路疾驰。
乡村振兴澎湃新动能
农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和沃土,而美丽乡村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为更多新产业、新业态提供了广阔空间。
研修班上,学员们还赴茂名露天矿生态公园感受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茂名实践,到信宜市钱排镇三华李主题公园、中国李乡·山水双合解锁信宜市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李乡密码。
露天矿博物馆研修。
露天矿博物馆是保护、展示、传播以石化为特色的工业文化遗产的重要基地,成为油城茂名传承工业精神、孕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摇篮,工业文化与乡土文化薪火相传。
钱排镇李花谷主要由李花观赏、旅游休闲、游乐体验等三部分构成,建设内容包括桥上大堂、蓄水瀑布景观工程、民宿区和李花书院等,未来将打造成集手信、餐饮、民宿、酒吧等业态组合的乡村微型文旅综合体,拓展乡村多元产业发展路径。
“中国李乡·山水双合”乡村振兴项目,保留本土元素“真山水、原生态”的岭南乡村特色风貌,建设水景廊桥、沿溪行、滨江果园、露营基地、双合记忆馆、公益图书馆、电商中心等特色景点,推动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村电商、文化创意等新业态融合发展,形成“南北贯通,山水相融,农旅结合,人文交汇”的全新格局。
中国李乡·山水双合乡村美景。
“信宜市重点推进李花谷、双合村农文旅产业结合带项目建设,对技术支撑乡村产业发展有借鉴意义。”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周怀峰认为,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抓镇村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全面提升城镇综合承载力、乡村生活舒适度,与传统的生产力比较,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新质生产力更有利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扎根乡间沃土,深耕细作、惟实励新。学员们纷纷表示,通过这次高级研修班培训,对于农业新质生产力、智慧农业、数字乡村等理论精髓、经验内涵、实践历程和现实案例都有更深刻认识,定将所学所悟转化为推动本地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际行动,让农业成为更有奔头的产业。
撰文:叶洁 通讯员 黄光照 梁春柳
【作者】 叶洁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