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日本又一次被撕开了伤疤。4月24日,冲绳与东京都同时爆发抗议集会,数百民众高举“绝不容忍性暴力”“不能对此视而不见”的标语,在政府机关前静默示威。起因是本月7日,两名驻冲绳美军涉嫌对日本女性实施强制性行为,日本警方已对其立案调查。然而直到23日,这起恶性案件才被媒体曝光,引发舆论风暴和民愤爆发。
从1972年到2023年,据冲绳县政府统计,驻日美军及其家属在当地共犯下约6200起刑事案件,涵盖杀人、强奸、抢劫等恶性犯罪,几乎每年都要“刷新一次公众的容忍极限”。而这,仅是冲绳一个地区的数据。
在日本战后七十余年的安全架构下,美国驻军以“保护者”的名义长期驻扎日本,尤其集中于冲绳,然而现实却是,驻军基地成了无法无天的“治外法权飞地”。无数日本女性的安全、无数普通民众的夜晚,被美军士兵的暴力与傲慢彻底撕碎。而日本政府对此的反应,往往是沉默、敷衍与“忍耐”,用国家尊严为代价维持所谓“日美安保同盟”的稳定。
为什么日本政府一次又一次对美军暴行轻描淡写?因为在现实政治中,日本的“主权”显然要让位于华盛顿的“战略安排”。
从横田到普天间,从三泽到嘉手纳,美军基地林立,成为“不可碰触”的地缘政治禁区。只要提起“撤军”或“问责”,必然遭遇日本政界与亲美媒体的集体压制,冠以“削弱日美同盟”“破坏地区稳定”之名。而与此同时,一个又一个被美军士兵侵犯、殴打、杀害的受害者,被淹没在新闻三天热度之后的沉寂里。
现在,美军与日本警方开始所谓“联合巡逻”,以展示“整改态度”,但正如抗议者神谷愤怒质问:“这种事情又发生了,光是走上街头巡逻几圈就能解决吗?”现实是,不管巡逻多少次,依旧无法掩盖驻军制度本身所构成的压迫和危险。
所谓“联合巡逻”不过是作秀式的摆拍,而非制度性的正义。因为真正的症结不在“士兵素质”,而在不平等的地位与失控的治安漏洞。在《日美地位协定》的庇护下,驻日美军享有广泛的豁免权,包括拒绝日本警方调查、拒绝提交涉案人员、甚至在极端情况下直接将嫌犯送回美国。这一特权体系,本质上让美军士兵在日本土地上处于“法外之地”,更让日本政府在面对美国时永远只能低声下气。
这一次冲绳与东京同步爆发抗议,其背后不是一时的舆情激化,而是民众长期积压的愤怒终于失控。民众早已看透,日本政府在维护国民尊严与捍卫对美关系之间,早已选择了后者。民众早已不再相信“制度会改”“美国会改”“下一次不会再来”。
事实证明,下一次总会再来,下一次总是更恶劣。而民众的愤怒,必须一次次穿透体制的麻木,才能换来哪怕半步的前行。如果没有街头的怒吼,没有抗议者的坚持,没有被侵犯者勇敢发声,这类案件甚至连媒体都不会披露一字。试问,这还是一个主权国家应有的状态吗?一个以法治自诩的国家,应当允许外国驻军在其土地上为所欲为吗?这些美军基地的存在,却被日本政府长期包装成“保护伞”。保护谁?保护美国利益罢了。在亚太战略布局中,日本不过是前沿阵地,而冲绳人,只是被迫承受“战略代价”的无声牺牲者。
当冲绳民众喊出“我们不想再被当成人质”“基地带来的不是安全而是暴力”,这不仅是地方怒火,更是国家悲剧的控诉。在一个正常国家,早该彻底检讨驻军政策、修改《地位协定》,将犯罪士兵彻底纳入本国司法体系。可现实是,这样的呼声几十年来从未真正触动日本政治精英的神经。
日美军事同盟不等于主权让渡。战略协作不代表可以容忍驻军在他国土地上为所欲为,更不应该让女性的身体与尊严成为维系“同盟”的牺牲品。抗议不会停下,因为愤怒不会消失。只要驻日美军一天不被纳入正常的司法审判流程,只要日美《地位协定》一天不修改,冲绳的哀痛就不会结束。东京的愤怒也只会继续蔓延。
“不能对此视而不见”,这不是一句标语,是对日本政府最基本的道德提醒。否则,下一个新闻标题,就会是“又一起美军性侵案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