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校长  时期  日方  裂缝  创新  小品  药厂  京秦高速  作业  窗帘 

气候韧性农业的五大特征

   日期:2025-04-28 05:01:23     来源:北京日报    浏览:0    评论:0    

于法稳

近年来,韧性概念被引进气候变化研究领域,并形成气候韧性概念。气候韧性概念最早出现在2010年马修·卡恩所著的《Climatopolis》一书中,其基本含义是某个社区或区域,预测和应对气候影响、实现损害最小化,以及在最初的冲击后恢复并根据需要进行转变的能力。这表明,气候韧性是一种能力,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事前具有较好的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使社区或区域不易受到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是事后具有较好的系统恢复能力,使其在受到负面影响后很容易恢复到原来状态。农业是受气候影响最直接的产业,尤其是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对农业生产的稳定性造成严重影响,进而对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构成威胁。因此,发展气候韧性农业,提升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是未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何谓气候韧性农业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推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先后出现了生态农业、可持续农业、绿色农业等几种重要模式,这些模式的目标瞄准和实现路径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生态农业追求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通过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结合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进行生态工程的设计和管理实现。可持续农业强调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其满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可以通过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采取环境友好型农作方式,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措施实现。绿色农业则是以生产优质、安全、营养农产品为核心,强调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通过投入品的绿色化、生产过程的清洁化以及废弃物的资源化,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以及生产过程的标准化等措施实现,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与上述概念相比,气候韧性农业旨在提高农业生产系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减少极端天气造成的损失,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的稳定供给。通过采用调整作物品种和种植结构、增强农业基础设施的气候韧性、使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等措施实现。

气候韧性农业是指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基于科技创新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系统的气候韧性,减少气候灾害带来的风险和损失,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持续维持和提高农业生产系统的产能水平的农业发展模式。简言之,气候韧性农业就是有效转变“靠天吃饭”的农业发展模式,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的农业发展模式。

气候韧性农业的内涵特征

从气候韧性农业概念的界定可以看出,气候韧性农业体现了适应性、可持续性、抗逆性、基础性、低碳性等特征,它们共同构成了气候韧性农业的核心内涵,旨在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化解各种气候风险,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的稳定供给。

气候韧性农业具有适应性。全球气候变化所导致的气候风险在时空维度上的不确定性难以预测,化解气候风险的难度很大。气候适应性是气候韧性农业最本质的特性。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温度的升高及降水的变化,会导致农业生产系统边界出现沿纬度的地带性迁移。为此,在推动气候韧性农业发展中,就要求农业生产系统具备高度的适应性。按照气候适应性原则,通过调整农作物品种、优化种植结构,有效适应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确保农业生产系统的产能水平持续保持在一定水平甚至有所提高。

气候韧性农业具有持续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共同富裕等战略目标的实现,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因此,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如何保持农业生产系统产出水平的可持续性,并在科技支撑下有所提升,是发展气候韧性农业的根本要求。可持续性是气候韧性农业最根本的特性。气候韧性农业要保持稳定的产出,需要强调可持续地利用现有自然资源,尤其是有限的耕地资源、水资源,基于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实现长期持续保持农业生产系统产能水平的目的,确保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增加农民收入。

气候韧性农业具有抗逆性。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农业生产系统是一个人类参与的半自然生态系统,根据生态系统学原理,该系统具有自身固有的稳定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抵抗外界的扰动,即具有一定的抗逆性;同时,通过人类活动的干预,可以强化农业生产系统的稳定机制,更好地提升系统的抗逆性。抗逆性是气候韧性农业最关键的特性。气候变化背景下,高温、干旱、强降雨等气候风险都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系统的产能水平。气候韧性农业一方面通过系统的抗逆性,抵御气候风险;另一方面依靠科技创新,通过培育耐高温、耐干旱、耐渍涝、抗病虫等优良农作物品种,提高农作物的抗逆性,并因地制宜根据气候风险属性选择农耕技术,从而有效保障农业生产系统产能水平的稳定性,进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的稳定供给。

气候韧性农业具有基础性。一般而言,包括灌溉系统、排涝系统、农田林网、田间道路、智能化设施等在内的基础设施,构成了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成为农业生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农业生产系统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根本保障。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战略的确定,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基础性是气候韧性农业最基本的特性。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发展气候韧性农业,重在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系统提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尤其是农田水利建设水平,紧抓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机遇,强化农田灌溉设施、排涝设施的系统化和配套化,真正实现“旱能灌、涝能排”,提升农业生产系统应对气候风险的能力。同时,紧密与农艺措施相配套、相协调,促进土壤健康水平的提升,确保气候韧性农业的产能水平。

气候韧性农业具有低碳性。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对农业造成的影响备受关注。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决策层均开始关注农业碳源问题。联合国粮农组织研究报告指出:2018年,粮食体系排放的二氧化碳当量高达160亿吨,较1990年水平增加了8%。粮食体系排放量占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33%,农场生产以及上下游排放(主要由供应链、消费和浪费产生)占二氧化碳排放量的2/3。因此,发展气候韧性农业,应高度关注农业生产系统的碳排放问题,实现农业生产系统的碳减排。低碳性是气候韧性农业的重要特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已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旋律,“双碳”战略目标的确立,为气候韧性农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发展气候韧性农业,要求全面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全链条实现绿色化。为此,要通过农业生产系统投入品的生态化、生产过程的清洁化以及废弃物的资源化,减少气候韧性农业发展中的碳排放,减少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助力“双碳”战略目标的实现。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