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闻记者 许继彬 通讯员 辛晓静
农村综合改革项目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三门峡市财政局紧扣“政策精准落地、资金高效运行、群众切实受益”的目标,创新构建“分配—申报—监管—评价”全链条管理体系,激发农村主体活力,为“三农”发展增添新动能。
一、靶向施策,优化分配机制
采取“因素+竞争”双轮驱动,农村公益事业项目按照5个因素进行测算分配,农村综合改革试点采取竞争性立项的方式,科学设置竞争指标,择优上报省厅。建立“奖优罚劣”差异化机制,政策和资金适当向项目、资金进度较快、成效发挥明显的地方倾斜,资金使用精准度有效提升。
二、规范申报,构建阳光通道
明确申报条件、负面清单、材料模板等,通过村级申请、乡镇初审、县级审核、市级复审四个流程申报,对项目必要性、预算合理性、风险可控性层层审核,层层把关,确保项目申报质量。建立考核评分机制,从项目基础条件、项目规划创新性、经济社会效益、组织实施保障等方面对每个项目测评打分,确保竞争立项公开公正透明。
三、数智赋能,强化过程监控
实行项目动态台账管理,对不同支出方向分类建立台账并保持动态更新,确保底子清、进度明,按照“定期梳理、清单销号”的原则,做实做细项目管理。依托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建立全链条监控机制,实时记录项目资金在县(市、区)财政的分配、拨付、使用情况,及时进行督导。2024年该市农村综合改革项目资金支付进度居全省第5位。
四、绩效引领,深化结果运用
完善全流程绩效管理,将农村综合改革绩效管理工作贯穿项目申报、实施、验收等各个环节,有效实现全过程全覆盖。强化结果应用,将评价结果与资金分配、评优评先直接挂钩,有效激发责任意识,促进农村综合改革工作进入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