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8日。本月知名经济学家杜帅新书《金融助力乡村振兴》与读者见面。该书被评为财政部规划教材“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谈其出版此书的背景,杜帅曾动情地说,中国的农民太苦,生活太艰辛,好在政府已经开始关注农村问题,并且集所有力量在解决这些问题,让人非常欣慰。
这是2024年5月杜帅在《帅说》栏目中对原中房集团董事长孟晓苏的采访。节目中,孟老说,他在基层视察的时候,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同一条马路这边是别墅区,另一边是农民的宅基地。相同的土地面积,别墅区价格是3万多一平米,农民宅基地10万左右一套房子,这就是中国农村的现状。
在我国现代化进程稳步推进的大背景下,乡村发展问题始终是经济领域的关键议题。杜帅对当前农村现状进行了深刻剖析,揭示出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杜帅指出,农村区域发展不平衡是首要难题。在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建设方面,农村与城市存在显著差距。与城市中完善的交通网络、便捷的水电供应以及丰富的公共服务设施相比,农村部分地区道路不畅、水资源匮乏、医疗设施落后等情况仍较为突出。这种差距不仅影响着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更制约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农村治理体系尚不完善,在资源分配、公共事务管理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难以满足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需求。
农村人口结构的改变也不容忽视。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速,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2021年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4.72%,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46.7% ,进城务工人员为城市发展贡献巨大,但也导致农村人口急剧减少。如今,农村地区多为劳动能力较低的老人和儿童,老龄化、空心化问题日益凸显。而且,进城务工人员中部分人适应城市生活后,返回农村意愿降低,进一步加剧了农村人口结构失衡,使农村发展缺乏必要的人力支撑。
农村传统村落的消失是乡村发展中的又一痛点。我国农村长期以农耕为主,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灵魂。然而,城镇化推进过程中,有能力、有知识的人员外流,带走了农村发展动力,致使农村发展停滞,土地荒废现象增多。并且,一些地区在新农村建设中,为追求村容村貌,拆除具有农村特色的标志性建筑,乡村文化逐渐模糊,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不断消失。
农村传统文化的衰落同样值得关注。城镇化与工业化浪潮下,工业化厂房取代农耕,居民楼代替传统村落,农村文化流失严重。传统文化不仅体现在建筑等物质层面,更蕴含在精神、技艺等非物质层面。但随着城乡差距扩大、互联网发展,农村传统文化在现代市场冲击下,活力渐失,礼仪习俗被淡化,人们对传统文化认同感减弱,中华民族文化根源面临威胁。
此外,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农村产业结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以及粮食安全等方面也有突出表现。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以户为单位的土地划分方式难以形成规模生产,部分地区受地势等因素限制,无法实现机械化,生产力效率低下,农产品供求失衡。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服务设施建设向城市倾斜,农村在道路、医疗、教育等方面存在诸多短板,基层工作人员不足、财政资金投入降低,更使乡村建设难上加难。在粮食安全方面,尽管国家高度重视,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粮食需求刚性增长,保障粮食安全仍面临挑战。
面对这些农村现状问题,杜帅认为,金融在乡村振兴中可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金融机构可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支持,助力改善农村交通、水电、医疗等基础设施条件,缩小城乡差距。另一方面,针对农村产业发展,可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为规模化农业生产、农村特色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同时,通过金融手段引导资金回流农村,鼓励和支持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缓解农村人口结构失衡问题,为农村发展注入新活力。此外,还可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等金融支持方式,保护和传承农村传统文化,助力传统村落保护与文化复兴。
总之,农村现状问题错综复杂,关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杜帅强调,只有充分认识并重视这些问题,以金融为重要突破口,协同各方力量,才能有效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让乡村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