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漯河市郾城区统计局,有一支特殊的队伍——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以下简称“农调队”),成员不是飞行员,而是无人机。这一创新之举,为传统的农业调查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让数据采集更高效、更精准。
以往,农调队的工作繁重且艰难。郾城区作为农业大区,农田分布广泛,种植品种多样。农调队员们需要深入田间地头,手动测量农作物面积、估算产量、记录生长情况。面对广袤的田野,传统方式效率低下,且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导致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大打折扣。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无人机技术逐渐成熟并应用于多个领域。郾城区统计局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契机,引入无人机助力农调工作。这些无人机成为农调队的得力助手,宛如一双双锐利的“眼睛”,翱翔在田野上空,快速且全面地获取农业信息。
在实际应用中,无人机搭载了高清摄像头和多光谱传感器。高清摄像头能够拍摄高分辨率的农田影像,让农调队员清晰地分辨出不同农作物的种类和分布范围;多光谱传感器则可以收集农作物的光谱信息,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判断农作物的生长健康状况,如是否缺乏养分、遭受病虫害侵袭等。
在今年上半年的小麦种植面积调查中,无人机仅用了三天时间,就完成了对四十五个样本地块数千亩农田的拍摄和数据采集。随后,通过专业的图像分析软件,快速准确地计算出了小麦的苗情、墒情和周期内生长态势。这一过程如果仅依靠人工完成,可能需要数周时间。在监测农作物生长情况时,无人机能够定期对农田进行巡查,及时发现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的异常情况,并将数据反馈给农调队和相关农业部门,为农民提供科学的种植建议,助力农作物增产增收。
无人机的使用,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数据质量,还减轻了农调队员的工作负担。队员们无需再长时间奔波于田间,而是可以在办公室通过电脑和数据分析软件,对无人机采集的数据进行全域处理和分析。这也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深入研究农业发展趋势,为政府制定农业政策提供更具深度和前瞻性的建议。
郾城区统计局无人机队伍的成功实践,是科技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的生动案例,近年来,持续保持了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区)、全国粮食产量大县(区)以及全省粮食产量调查先进单位、区级生猪稳产保供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它为农业统计调查工作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也为统计工作助力郾城更好实现“三区”建设战略布局插上了科技的翅膀。(张星 王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