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校长  时期  日方  裂缝  创新  小品  药厂  京秦高速  作业  窗帘 

李政道在会议上对杨振宁的无礼言论也许证明了谁是值得信任的一方

   日期:2025-05-02 11:30:43     来源:胜利集结号    浏览:0    评论:0    

说起李政道和杨振宁,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他们那了不起的诺贝尔奖。这两位华裔物理学家在1957年因为发现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而名扬天下,成为科学史上的传奇。可惜,他们的故事并不只有辉煌,还有不少让人唏嘘的恩怨。

2006年,在一次纪念他们发现50周年的会议上,李政道对杨振宁的一番言论被认为不太礼貌,甚至有点火药味。这事儿传开后,不少人开始琢磨,这到底说明了啥?是不是能从中看出谁更值得信任?

要搞懂这件事,得先知道李政道和杨振宁是啥关系。杨振宁,1922年出生在安徽合肥,家里书香门第,从小就聪明得不行。1942年,他从西南联大毕业,后来跑到美国,在芝加哥大学拿了博士学位。李政道呢,1926年出生在上海,比杨振宁小几岁。1946年,他也去了美国,同样在芝加哥大学读书,还拜了物理学大牛费米当老师。两人在芝加哥碰上了,杨振宁当时已经是助教,还热心地帮李政道安排宿舍,俩人就这么熟了起来。

到了1951年,他们都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混,开始一起搞研究,主要是统计力学那块儿,成果不少。1956年,他们联手提出了宇称不守恒的理论,简单说就是弱相互作用下,物理规律不一定左右对称。这想法当时挺大胆,后来吴健雄用实验验证了,他们也因此拿了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那时候,他们是黄金搭档,谁也没想到后来会闹翻。

可合作没多久,问题就来了。1951年,他们发了俩论文,第一篇署名是“杨振宁、李政道”,第二篇变成了“李政道、杨振宁”。杨振宁觉得按年龄他该排前面,李政道不太乐意,但最后还是妥协了。这事儿虽小,却是个隐患。到了1957年诺贝尔奖颁奖前,杨振宁又提了一次按年龄顺序,李政道心里不爽,但被夫人劝着也就忍了。真正崩盘是1962年,《纽约客》登了篇《宇称问题侧记》,讲他们合作的细节。杨振宁想改署名顺序,李政道不干,俩人彻底翻脸,从此老死不相往来。

时间快进到2006年,美国物理学会达拉斯开了个会,庆祝宇称不守恒发现50周年。这本来是个挺光荣的场合,可没想到成了他们恩怨的又一战场。主办方其实挺小心,特意把俩人的演讲时间错开了,怕他们碰面尴尬。可谁知道,事情还是没躲过去。

杨振宁先上台讲,他提到1956年论文发完后,他和李政道都对宇称不守恒有点怀疑,所以后来研究方向转了,转去搞统计物理啥的。这话听着挺正常,就是回忆一下当年的思路。可李政道坐不住了,直接打断他,说:“那是你的想法。”这话意思很明显,就是说自己压根没怀疑过宇称不守恒,杨振宁别把他拉下水。

杨振宁没急也没恼,淡定地拿出一张照片,是李政道当年的笔记本,上面写着统计物理的问题。这就是在说:“兄弟,你那时候确实没全心扑在宇称不守恒上啊。”李政道一开始还不认,说那不是他的笔记本,可证据摆在那儿,他最后也只能承认。

这场交锋就在大庭广众下发生了。台下都是物理学界的牛人,看得有点懵,也有点尴尬。毕竟这不是学术讨论,是赤裸裸的争执。后来这事儿被媒体一报道,讨论就炸开了。

2006年的这一幕,核心其实是俩人对历史的说法不一样。李政道想证明自己在宇称不守恒这事儿上信念坚定,没动摇过;杨振宁则说,大家都有疑惑,后来都去干别的了。关键是,李政道当场否认,结果被杨振宁拿证据打脸了。

从这点看,李政道的说法有点站不住脚。他先说不是自己的笔记本,后来又承认,显得前后不一致。杨振宁呢,直接甩出照片,事实说话,显得更有底气。要单看这事儿,杨振宁的可信度好像占了上风。

但话说回来,信任这东西不能光看一件事儿。俩人闹翻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早从署名顺序开始就埋了雷,后来诺贝尔奖的荣誉分配、谁贡献多谁贡献少,这些问题越攒越多。2006年这回,可能只是积怨的一次爆发。李政道急着反驳,也许是觉得自己这些年被杨振宁的说法压得有点憋屈,想翻个盘。可惜,方式没选好,反而让自己有点下不来台。

杨振宁这边呢,他用证据说话,看起来挺稳。可也不能说他就完美无瑕。毕竟这么多年,他俩谁也没少在公开场合强调自己的贡献,谁也没完全放下过这段恩怨。

1962年翻脸后,李政道和杨振宁各走各的路,成就都不小。李政道钻研粒子物理,提出了“李模型”,还推动了相对论重离子碰撞的研究,影响挺深。杨振宁呢,搞出了杨-米尔斯规范场论,这东西后来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石之一。俩人都没闲着,也都给科学界留下了大遗产。

1972年,他们先后回国,给中国科学发展出主意。李政道推高能加速器,觉得基础研究得搞起来;杨振宁觉得资源有限,应用科学更实际,反对花大钱弄高能物理。俩人思路不同,出发点却都是为国好。可惜,因为之前的恩怨,这些分歧也被放大,变成了意气之争。

晚年,李政道把精力放教育上,建了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还在浙江大学弄了个近代物理中心。杨振宁在清华大学设了高等研究中心,带出一堆学生。2024年8月,李政道在美国去世,97岁。杨振宁还健在,100多岁了还在学术圈活跃。

2006年那次会议,算得上李政道和杨振宁恩怨的一个小高潮。单从这事儿看,李政道有点冲动,话说得太满,结果被证据啪啪打脸,杨振宁靠事实站住了脚。可要说谁更值得信任,这一个事儿真定不了。

科学家的信任,不光是说话准不准,还得看贡献、品格和对后人的影响。李政道和杨振宁都是顶尖人才,他们的争执多半是人性使然,谁觉得自己功劳没被认全,谁都想让历史按自己的版本写。2006年这回,李政道输了面子,杨振宁赢了里子,但这不代表杨振宁就永远可信,李政道就不可靠。

再说,科学家也不是圣人。他们吵归吵,贡献是实打实的。宇称不守恒这事儿,俩人缺一不可,吴健雄的实验也少不了。硬要分个高下,可能有点钻牛角尖。就像有人说的,科学史不是法庭,不用非判谁对谁错。

这事儿还有个值得琢磨的地方,就是科学家之间的私人恩怨,会不会影响我们对科学的看法?李政道和杨振宁吵了半辈子,可他们的成果没因为吵架打折扣。反过来,这种争执也提醒我们,学术圈不是真空,里面的人也有脾气、有情绪。公开场合这么杠一杠,虽然不太体面,但也挺真实。

对咱们普通人来说,他们的故事有点像八卦,挺热闹。可热闹归热闹,他们的成就不是八卦能抹掉的。2006年那次,李政道显得有点急,杨振宁显得更稳,但这只是他们几十年纠葛的一个片段。信任这东西,得看全貌。李政道推动教育,杨振宁发展理论,谁敢说他们不值得信任?

李政道和杨振宁的故事,吵了这么多年,2006年不过是又加了一笔。单看这回合,杨振宁靠证据占了上风,李政道的说法有点站不住。但要论谁更值得信任,还真不能一句话盖棺定论。他们是人,不是神,争执归争执,功劳归功劳。咱们后人看热闹,也别忘了他们给科学留下的东西。或许,历史会慢慢给出答案,但那答案,可能也不止一个。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