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早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1984年4月,广东龙门县委书记陈仕周介绍,农村的问题包括:(一)传统的农副产品市场逐步趋于饱和,价格有所下降。它对于消费者来说是件大好事,但对农民发展商品生产的积极性会带来影响。(二)由于国内外市场情况的变化,过去龙门县一些传统的工业产品,由畅销变为滞销。如水泥,两三年前还是“皇帝女”——不愁嫁。但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出现了价格下跌、产品滞销现象。(三)从1983年下半年开始,由于港币贬值以及国际市场的不景气,造成了某些出口商品大量积压和跌价,导致严重亏损。(四)邻近省份的产品开始大量流入广东市场,对本省特别是山区县的经济冲击很大。前几年,邻近省区曾限制广东到他们那里做生意,不准他们省内的产品流往广东市场。去年中央一号文件贯彻后,邻省开始改变做法,采取了相应措施,想办法把商品打入广东市场。这就全局说,是一件大好事,但对于龙门县,这种输入会造成某些产品积压。
另外,山区某些产品更显得生产成本高,质量差,管理松,技术低,压力增大。取消了对社队企业的照顾,银行贷款利息增加。龙门县许多企业负担不起。搞得不好,不但社队企业要垮台,国营的工业和商业也要垮台。
由于经济形势好转,人民群众消费需求正向高中档产品发展,吃、穿、用都比较讲究。而龙门县的工业、社队企业和商业,过去长时间习惯于生产和销售低档产品,这同现在的形势很不适应。
多年来由于政策多变,群众心理上有一种恐变症。三中全会后稳定下来了。随着形势的发展,中央和省对一些具体政策与措施作了些改动。如部分生产资料取消补贴、提高售价,等等,这些都同群众息息相关。从整体上讲,是需要的,正常的;但群众往往会因此而产生上头政策变了的心理,影响积极性。
一句话,改革开放是摸着石头过河。龙门县的情况,是广东省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