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五四的火炬穿越百年,依然炽热滚烫。五四青年节如约而至,在清城区的热土上,青年们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书写青春答卷。南方+清城频道与共青团清远市清城区委员会联合推出青年力量专栏,通过青年创业故事,展现青年们为高质量发展奉献青春力量的生动实践。
在夕阳的余晖下,细长而柔软的鳗鱼在水面上翻滚嬉戏,银色的鳞片在阳光的照耀下更显耀眼……这一画面出自清远市清城区石角镇的景盛农业养殖基地,这里是水产养殖业的先锋阵地,更是“90后”新农人青春汗水挥洒的舞台。
陈景文。 受访者供图
清远市景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景盛农业”)成立于2021年,重点养殖鳗鱼、鳜鱼等名优淡水鱼品种。景盛农业创始人陈景文是广东省乡土专家、清远市“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优秀基层人才,他谈及创业缘由说,看中未来市场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决定放弃在金融行业的工作,回乡专注水产养殖,“农业创业十分辛苦,要经受得住寂寞、清苦,深耕一个领域才能结出硕果。”
辞职返乡创业
名优农产是未来方向
“清城区是我的家乡。”陈景文说,毕业后从事的是金融行业,从行业发展结合自己观察,推断未来的社会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会越来越高,自己从小又是在池塘边长大,便萌生了回乡从事优质水产品养殖的想法。
他介绍,家里人有相关基础,考察市场后,为了避免低效竞争,选择了鳗鱼和鳜鱼两个淡水鱼养殖“天花板”。
创业的道路并不顺利,作为淡水鱼养殖“天花板”的鳗鱼和鳜鱼,前期资金成本投入比较大,融资通道相对比较少,“自己有金融行业从业履历,在融资方面顺利解决了问题。”陈景文说。
同时,在养殖过程中也会遇到病害问题。“我们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中山大学等专家教授进行合作,针对养殖过程中水质或病原方面进行研究,也会对新型养殖技术进行探讨沟通、共同开发。”
多种模式合作
持续扩大创业版图
陈景文介绍,经历了数年的摸索,景盛农业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农户”“有限合伙(分红型)投资养殖”和“技术输出”三种合作模式。其中“技术输出”的模式是由公司向农户们提供种苗、养殖技术、水质管理、销售渠道等全程保姆式的技术输出,为养殖户减少试错成本,只需要5-6个月即可销售,还实行兜底回收,保证养出来就一定能卖出去。
目前,景盛农业已经是清远市龙头企业,年营收有3000多万,合作范围已覆盖清远市“三连一阳”地区及广州、佛山等多个城市,成功带动超过300户农户参与养殖,盘活各地超过1万亩可用养殖场地,为农户带来超过330万元收入。
陈景文的创业版图还在不断扩大。“今年将会去湖南省和浙江省温州市等地考察,可能会将布局往省外延伸。”他说,现在有不少外地地方政府前来沟通,未来会持续引领更多农户与养殖户投身水产养殖事业,为集体经济与村民生活带来实质性的改善与提升。
新农人要经得住寂寞
“创业和就业面对的问题是不一样的,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都大不相同。”陈景文说,要是想走创业的道路,建议一定要去找创业领域的行业大拿好好请教,“一旦坚持下来,你会发现创业的利润空间比听到的还要大。”
如何才能不断扩大创业的利润空间?在陈景文看来,一个是持续不断地深耕,另一个则是忍受寂寞和清苦。
农业创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根据细分领域的不同,投资回报的时间也不同,但不管怎么比较,“农业创业投资回报的速度与其他产业创业相比是比较慢的。”他说,这就要求农业创业者要持续深耕领域,才能取得丰硕成果。
农业创业的另一难题就是创业环境的艰苦。做农业面对的环境是比较辛苦的,而且根据降水、天气等自然因素,几乎是全年无休。“年轻人做农业要有这个心理预期。”他说,同时创业在农村,就必须要接受寂寞、清苦的生活,能够经得住寂寞、守得了清苦,离成功就越来越近了。
南方+记者 黄玉熹
通讯员 陈伟俊
【作者】 黄玉熹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