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校长  时期  日方  裂缝  创新  小品  药厂  作业  京秦高速  窗帘 

中国特色农村土地制度的历史回顾

   日期:2025-05-07 13:01:57     来源:央广网    浏览:0    评论:0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发展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理论根基,同时结合中国不同阶段的具体国情进行创造性转化,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农村土地制度。这一过程既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又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的理论勇气。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

新中国成立前,地主和富农占全部农村人口的9%,但拥有全部农村土地的52%。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这部法律总结了中国共产党过去领导土地改革的历史经验,适应新中国成立后的新形势,成为指导新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基本法律依据。

在个体层面,虽然农民拥有了土地,但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部分地区出现贫困农民典让出卖土地的现象,存在私有制经济造成新的贫富分化的潜在风险。1951年9月中共中央审议通过《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指出要充分调动农民个体经济和互助合作的两个积极性,互助合作就是“建立在个体经济基础上(农民私有财产的基础上)的集体劳动,其发展前途就是农业集体化或社会主义化”。互助组由农民自觉自愿互利组建,没有改变农民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到1952年底,全国互助组 全国农业互助合作组织发展到830余万个,参加的农户达到全国总农户的40%。

在国家层面,分散的小农经济无法满足大规模工业化对农产品的需求,亟待对农业进行集体化合作化的社会主义改造。1953年12月,党中央确定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三阶段”的路线图,即从共同劳动的互助组,到实行土地入股、统一经营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简称为“初级社”),到实行完全的社会主义的集体农民公有制的更高级的农业合作社(简称为“高级社”)。初级社阶段,农民拥有土地所有权,但集体拥有土地使用权和经营权。截至1956年1月,全国初级社达到139.4万个,参加的农户10668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90%。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1956年6月,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指出高级社属于完全的社会主义性质,将农民私有的土地等生产资料转为合作社集体所有,组织集体劳动,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取酬”。1956年底,参加高级社的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87.8%。高级社集体拥有完整的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和土地经营权,标志着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在社会主义建设接连取得重大成就后,全国上下急切需要改变落后贫穷的面貌,部分地区进一步加强农业集体合作。1958年8月,党中央要求全国各地在高级社的基础上联合组建人民公社,核心特点是“一大二公”和“政社合一”。1962年2月,党中央确立“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生产资料所有制,赋予生产队集体土地所有权及生产经营、收益分配权。

三、改革开放时期

人民群众展现了创造历史的伟力,相继探索包工包产、联产计酬、包产到户等模式,现存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安徽小岗村“生死契约”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幕。

(一)巩固完善集体土地所有权

1982年12月全国人大通过并公布实施经全面修改后的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等归集体所有。1987年1月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赋予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集体所有的土地。1988年6月试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赋予村民委员会经济职能。在人民公社退出历史舞台以后,我国构建村民委员会依法管理农村集体所有土地的制度体系。

(二)细分产权释放农民经营活力

1980年9月,党中央首次明确在一定条件允许“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从1982年到1986年,中央连续印发5个“一号文件”,认定“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性质,并不断巩固完善家庭联产责任制。1984年底,全国已有99%的生产队、96.6%的农户实行包干到户。

1991年11月,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是历史上首次以中央全会研究农业和农村问题,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确立为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为了适应农村改革的深化和法律表述的规范性,在中国农村改革20周年之际,1998年10月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修改为“家庭承包经营”。自此,农民真正成为独立的经营主体,拥有土地收益最终分配权,我国确立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为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业现代化和维护社会和谐,需要长期稳定土地承包关系。改革初期,土地承包期一般为2-3年,未能有效激发农民增加投入和合理开发土地的积极性。1984年1月党中央指出延长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15年以上。1993年11月党中央明确原定的耕地承包期到期之后,再延长三十年不变(即第二轮土地承包期从1997年到2027年)。2008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长久不变”。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本阶段,巩固强化集体土地所有制,确保土地承包权长期稳定,创设土地经营权释放要素活力,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注入持续动力。

(一)土地承包政策“长久不变”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土地承包政策的长期稳定。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自此,从1978年农村土地改革开始,连续三轮土地承包关系将长达75年,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高度契合。

(二)创新农村土地产权制度

2013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创设土地经营权,将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坚持承包权归属农民家庭,经营权可以自主流转。2016年10月,我们党将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与中国农村改革实践相结合,系统构建“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分置运行的制度框架。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为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2018年12月修改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首次创设“土地经营权”,并以单列章节方式进行系统化规范。2020年5月全国人大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将“三权分置”入典,明确规定了土地经营权的流转与设立,为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保护农民的土地利益提供坚强法律保障。在政策和法律全面保障下,我国农户家庭承包耕地流转总面积从2012年底的2.7亿亩,大幅增长至2023年底的5.9亿亩。(海南农村商业银行 李贤俊)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