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振杰 李亚伟 本报通讯员 范楠
这份孤独,贯穿两代人,跨越数十年,要如何平复?
中国作协小说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文联主席刘震云的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讲述河南延津乡土社会中的精神孤独宿命——上部《出延津记》中,杨百顺因与亲人“说不着”而离家漂泊,在延津县城做苦力、入赘、丢失养女巧玲,最终孤身远走;下部《回延津记》中,巧玲之子牛爱国同样陷入婚姻与生活的失语困境,妻子远走。
“一个人的孤独不是孤独,一个人找另一个人、一句话找另外一句话才是孤独。”书的结尾,牛爱国留下三个字:“不,得找。”
时光流转,沧海桑田。刘震云笔下的新乡与延津,是满院水缸的染坊、吱呀作响的马车、为一口饭奔波的沉默背影。而如今的新乡,麦浪翻滚、高楼林立,是河南“米”字形高铁网的北部枢纽,先进制造与数字经济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WTT的乒乓声与馨香书坊的翻书声交织成新的时代回响。
在短视频平台碎片化阅读、交友只看标签的信息爆炸时代,“说得着”更为重要。
延津县星艺佳商贸城,游泳健身、家装家具、儿童乐园等商户中夹着一间装修精美的馨香书坊。
5月4日,28岁的延津青年张伟铖在馨香书坊合上《一句顶一万句》,书中旧时延津的染坊、豆腐坊、烩面馆等场景依然浮现在他的脑海,就像“吴家馒头铺”里氤氲的面香,久久不能散去。
馨香书坊是张伟铖和妻子爱情发生的地方,因为两人都爱看书,馨香书坊让两人总有新话题,一直“说得着”。而在新乡,像这样充满温馨和浪漫的馨香书坊有101个,常年免费向群众开放。
从《一句顶一万句》描绘的世界中走出来,眼前的延津让人有些恍惚。书中杨百顺学杀猪、劈竹子、挑水,只要“能管顿饭”就行。现在的延津成为“中国第一麦”的故乡,55万亩优质强筋小麦成为高端面制品和烘焙行业的“黄金原料”,堪称中原粮仓的“金字招牌”。
刘震云曾在一档脱口秀节目中说过:“在我们村里,最有见识的人是我舅,他是个赶马车的,他不仅去过县城,还去过新乡,新乡是个大城市。”
《一句顶一万句》在2016年被翻拍成电影,剧中牛爱国来新乡找妻子,出了延津县界,就到了新乡东区,剧中的荷塘月色酒店才刚刚开业。如今,荷塘月色酒店旁新乡国际会议中心雷迪森酒店、“麦穗楼”、平原体育中心拔地而起。2022年年末,WTT世界杯决赛总决赛之夜,中国乒乓球协会授予新乡市“中国乒乓之乡”牌匾。新乡市在2021—2023年连续举办了三次WTT重要赛事,那时的新乡已有“大城市”气质。
去年9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郑州迈入特大城市行列,洛阳、开封、新乡被确定为大城市。新乡正以装备制造、新能源、文旅产业为引擎,书写高质量发展的现代篇章。
两代人的孤独没有消散,但破解的方式已然不同——杨百顺们困于黄土路上的宿命,而今人却在馨香书坊的灯光下、在万亩麦田的丰收里、在“中国乒乓之乡”的喝彩中,以开放的胸怀与丰盈的精神,破解那“一句顶一万句”的孤独命题。
作品简介: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一句顶一万句》,是河南延津作家刘震云创作的长篇小说,上部《出延津记》讲述了在20世纪前期的河南农村,一个孤独无助的农民杨百顺(后改名为吴摩西)出门寻找与人私奔的老婆,在路上又失去了唯一能够“说得着”的养女巧玲,为了寻找巧玲,他不得不走出延津的故事。而下部《回延津记》则讲述了吴摩西养女巧玲的儿子牛爱国,同样为了寻找与人私奔的老婆,走回延津的故事。《一句顶一万句》被称为中国版的《百年孤独》,描述了一种中国式的孤独感和友情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