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王悦 北京报道
农业科技创新进程再加速!
近日,农业农村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实施意见》(下称《实施意见》)明确,到2035年,建成运转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农业科技创新整体水平居于世界前列,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实施意见》聚焦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通过系统部署、优化布局,整合各级各类优势科研资源,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突出进一步全面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破除阻碍农业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激发创新动力,提高创新效率,切实以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支撑农业强国建设。
“《实施意见》出台体现了国家层面对农业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和协同推进的决心。在此情况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将迎来系统性升级《实施意见》提出‘推进构建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表明国家将对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进行系统性设计和升级,以提升整体效能。另外,《实施意见》出台意味着未来的农业科技创新将更加注重成果转化和应用实效,而不仅仅是科研论文的发表或专利的申请。”东方企业创新发展中心特邀副理事长、中国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新质生产力工委秘书长高泽龙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而在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整体迈进了世界第一方阵,但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不小差距的背景下,《实施意见》的目标要求强调,将科技创新放在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突出重要位置,进一步全面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依靠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强调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统筹创新资源,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构建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强调优化科技组织模式和创新范式,改善创新生态和科研环境,提升农业科技的系统化组织水平和体系化攻关能力,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实施意见》将农业科技创新明确为国家农业强国建设的核心支撑,强化科技对农业现代化的关键驱动作用。同时,打破部门壁垒,构建‘中央统筹-地方协同-企业主导’的梯次分工体系,推动产学研从分散攻关转向协同作战。同时,《实施意见》首次明确企业在产业应用型项目中的主导地位,标志产学研关系从科研驱动转向需求牵引。”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说道。
为此,《实施意见》部署了八项重点任务,包括强化相关科研院所、高校科技创新核心使命,加快培育壮大农业科技领军企业,优化农业科技创新组织机制,建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提升农业科技条件支撑能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农业科技高水平开放合作和改善农业科技创新生态。
培育壮大农业科技领军企业
科技领军企业不仅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力军。因此,农业科技领军企业在加快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过程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实施意见》要求,牢固树立抓科技必须大抓科技领军企业的理念,强化农业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培育壮大农业科技领军企业,补齐农业科技创新的短板,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中国投资协会上市公司投资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支培元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培育壮大农业科技领军企业在农业科技创新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领军企业凭借强大的资金实力和创新资源,在关键农业科技领域发挥着引领作用。如种业领域的一些领军企业每年投入数亿元用于研发,培育出多个高产、抗病、优质的农作物新品种,解决了我国部分种业依赖进口的难题。这些企业作为市场与科技的连接纽带,能敏锐捕捉市场需求,快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同时,领军企业通过产业辐射效应,带动周边众多中小企业和农户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提升了整个农业产业的协同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据了解,为培育壮大农业科技领军企业,《实施意见》强调,构建农业科技领军企业培育库,培育一批龙头型、高速成长型和潜力型农业科技企业,“一企一策”闭环式推进解决农业企业实际问题,建立企业创新能力动态监测机制。同时,支持企业承担农业重大科技项目,并集聚高能级平台、人才、金融等创新要素和营造良好创新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