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校长  时期  日方  裂缝  创新  小品  药厂  作业  京秦高速  窗帘 

高考地理中的郊区农业

   日期:2025-05-09 16:30:33     来源:谭老师地理工作室    浏览:0    评论:0    

在高考地理中,郊区农业是一个重要的考点,通常结合城市化、农业区位因素、可持续发展等知识点进行综合考查。

一、郊区农业的定义与特点

1. 定义

郊区农业是分布在城市外围(郊区),以服务城市为主要目的的农业生产类型。其产品(如蔬菜、花卉、乳制品等)主要供应城市消费市场。

2. 特点

(1)市场导向性强:产品需快速运抵城市,满足居民日常需求。

(2)集约化程度高:土地有限,需通过技术投入(如温室大棚)提高单产。

(3)生产周期短:以鲜活农产品为主(如叶菜、鲜奶)。

(4)类型多样:包括蔬菜种植、花卉园艺、乳畜业、禽蛋养殖等。

二、郊区农业的形成原因

1. 城市市场需求量大:城市人口密集,对新鲜农产品的需求稳定且量大。

2. 交通便捷:靠近城市,运输距离短,可减少损耗并保证产品新鲜度。

3. 土地成本较低:相比城区,郊区地租较低,适合发展农业。

4. 政策支持:政府可能通过补贴或规划引导郊区农业发展,保障城市供应。

5. 技术支撑:广泛应用现代农业技术(如滴灌、无土栽培)提高效率。

三、郊区农业的主要类型

1. 蔬菜种植

(1)典型区域:如上海郊区、北京近郊的蔬菜基地。

(2)特点:多采用大棚、反季节种植技术,保障全年供应。

2. 花卉园艺

(1)典型区域:昆明郊区(依托气候优势发展花卉产业)。

(2)特点:附加值高,依赖航空运输扩大销售范围。

3. 乳畜业

(1)典型区域:大城市周边的奶牛养殖场(如内蒙古伊利、蒙牛的奶源基地)。

(2)特点:需靠近市场,鲜奶保质期短,运输时效要求高。

4. 观光农业

功能拓展:结合休闲旅游,发展采摘园、农家乐等,增加农民收入。

四、高考常见考查角度

1. 区位因素分析

(1)结合材料分析某城市郊区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如市场、交通、劳动力)。

(2)举例

为什么上海郊区多发展蔬菜种植?

答:市场需求大;交通便利;土地租金相对较低;政策支持等。

2. 对比分析

(1)比较郊区农业与远郊农业(如商品谷物农业)的差异。

(2)关键点:产品类型、运输成本、集约化程度、地租敏感性等。

3. 可持续发展措施

(1)分析郊区农业面临的挑战(如土地被城市侵占、环境污染)及解决措施。

(2)答题方向

①推广生态农业(减少化肥农药使用);

②发展绿色农业(有机产品);

③加强科技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

④发展观光农业(延长产业链)。

4. 城市化对郊区农业的影响

(1)正面: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如转向高附加值产品);

(2)负面:耕地减少、环境污染(如城市污水影响灌溉水源)。

五、典型例题解析

1.例题(2018年全国卷)

分析某大城市郊区农业由种植粮食作物向蔬菜、花卉转变的原因。

2.参考答案

(1)市场需求变化:城市人口增加,对蔬菜、花卉的需求量增大,且价格更高。

(2)经济效益驱动:蔬菜、花卉的单位面积产值高于粮食作物。

(3)交通条件改善:保鲜技术、冷链物流的发展延长了运输半径。

(4)政策引导:政府鼓励郊区农业服务城市,优化农业结构。

六、复习建议

1. 结合地图记忆:熟悉我国主要城市郊区农业的典型布局(如北京、上海、广州)。

2. 关注热点案例:如“菜篮子工程”、都市农业公园等新型模式。

3. 强化区位分析思维:从自然(气候、水源)和社会经济(市场、交通)多角度答题。

郊区农业的核心是“服务城市”,其布局和类型受市场、交通、地租等因素综合影响。答题时需紧扣材料,结合具体城市特点分析,并注意与城市化的互动关系。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