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女孩之书》带回家本意是为了让快9岁的女儿了解青春期知识,但是我读得欲罢不能、爱不释手,它让我不断回想起二十多年前我的青春故事。
此书能引入国内公开出版是造福中国女孩的善行,这本书应该男女老幼妇孺都读。
刻板印象都认为孩子长大再去了解青春期生理特征不晚,而且启齿谈“情”说“性”难上加难,因为我们都是一代代被灌输着:过早地了解这些知识,就与“早熟”、甚至“不正经”联系起来,从来没有反思台湾作家林奕含、广西百色符月华、韩国童星出身的金赛纶的悲剧背后有女孩的无助、知识贫困,让更多那些没有抑郁自杀的女孩、更多无知的女孩继续受伤害,让她们真正地了解自己。
可能是因为我太喜欢女性意识崛起主题了,加之自己有过很深的“厌女”“女性羞耻”的经历,所以非常注重对孩子女性成长的正向引导,此书也是我陪女儿重新养自己一遍的重要里程碑。
1
《女孩之书》
关于月经、乳房、腋毛和汗
这些都是我从青春期开始,甚至到现在依然会羞耻自卑的点,痛经时我故作强壮的姿态勉强推进工作,从10多岁胸部发育到现在已经“自然地养成”了驼背含胸体态走路,一有人说你是不是很热,我就敏感着自己的汗浸湿了衣服,"永远"羡慕那些没腋毛的女同学……
对于这类生理常识与女生想法,《女孩之书》没有明显的安慰口吻,只是客观、生动地展现,这一切变化只是身体成长的正常变化,月经会来,来的时候用什么工具,怎么使用,最重要的是处理过程的这一切动作并不难,谁都可以完成;有些女生难堪的一切,都可以解决。从事实出发,没有任何让女孩自卑的点。
全面到连分泌物都会形象解释给你,它像流淌的小溪流沿途带走发现的东西。
如果小时候我能拥有这样一本书该多好啊。我上中学时,十多岁,依然对自己的身体了解只是被动地接受变化,每一天都在恐惧、担心中度过,一方面我知道自己需要靠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另一方面我逼着自己忘掉、忽视自己的身体的各种变化。
小时候,我来月经会挨骂、发育也会挨骂,跟男生说话也会被骂,好像我妈接受不了我的成长,那意味着我可以怀孕了,她觉得这是大大的羞耻,我也很矛盾,所以除了掩饰就是祈祷,含胸走路、不要来月经啊,果断初潮后我真的一年都没来姨妈。
同村一位大我一岁的小姐姐,发育早、五年级时胸部发育得像个成人,性格开朗,只要小姐姐叫我玩,我妈的反应很大,结论已下:和她一起玩能学坏!我小时候有个非常傻的观念,远离她们、远离男生可能我就不会胸部发育、来月经,我就不会被我妈经常骂。
来月经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是犯错的心态。更悲催的是,我妈从没告诉过我月经来了怎么办,只是不断骂我是“死女子”,一直升学离开村庄之后,我和同学的交流下,才终于知道如何应付,这段痛心的经历,无形中也激励我离开老家、离开妈妈,从小镇到市里,再到省会,一路闯到北京,这一路来我求问过所有的舍友她们的妈妈如何面对女儿的月经,没有任何一个母亲像我妈那样“歇斯底里”骂女儿的。
三十岁那会儿,我也结婚生了孩子,终于鼓足勇气找她求解,为什么当年要那样,我妈的回答淡然轻松:你姥姥当年就是这样对我的。如今,我离开那个小村庄在外生活已经很多年了,在北京定居也有十多年了,发生在小村庄的青春期故事依然像噩梦般清晰。
在北京,就女性成长而言,我最大的感受是大城市女性与深山农村女性的信息差巨大:出生在北京农村的1978同事姐,说她初中时初一开始每周五都有一节生理课,而出生在山西农村的1987我,初二第一次在生物课本上看到生理知识,老师也没讲过,为了备考中考,学校的生物课全让给了主课老师。
回到这本书,她比我亲妈更像个慈爱的母亲,客观、科学、温柔地告知我关于女孩的一切,从身体到精神,有方法有情绪,我感受到了爱。就像电影《好东西》里王茉莉那句“世界上有一半的人都会流血”冲上热搜般感动。第一次在电影里看到大大方方地讨论月经,在饭桌上,与男人一起自然地谈论。
如果说我走出老家后是努力让自己不那么“月经羞耻”,现在我的改变就是,我本来就不应该羞耻,月经没什么好羞耻的。
22
《女孩之书》
月经贫困,也是女性贫困
这本书200多页,绘图和文字相得益彰,我从没见过如此系统地把女孩这一辈子一切可能遇到的问题全都列出来的,而且连处理方法和保护手段都讲很清楚。小到月经弄到裤子上怎么做,大到跨性别手术要去规范的医院,从生理到心理,激素如何影响情绪,情绪失控到一定程度可能会得精神疾病,甚至讲到了亲密关系、性同意、性侵犯……
其中在月经贫困章节里,讲到了“月经贫困”是个全球性问题,非常同意,我就是在月经贫困的环境里走出来的,不光是卫生巾难买,可以说让女性正常成长的环境都没有。在我出生的那个环境里,不光我家、那个村庄,连百里之内的亲戚们都心照不宣:作为女性你不仅要压抑你的身体变化,还要压抑你的心理,包括情愫,悸动,这一切都是不道德的。
不夸张地说,我快70岁的老妈因为在北京生活了一段时间,这辈子终于穿上了裙子,喜欢不已。一次,回老家参加喜宴,她那还年轻的侄子(我表哥)敢对着自己亲妈妈点评:你怎么越活越老不正经了。
回想起2000年时一次放假回家,听到我妈八卦并带着含蓄吓唬、警告的意味讲着乡间八卦,我的小学同学小慧与我同村,小学毕业即辍学(这里要感谢义务教育政策,还能让我的同龄伙伴有机会识字,甚至感恩义务教育,不然我也难有机会上学),在镇上一个饭店当服务员,与同在饭店打工的邻村男孩谈起了恋爱,“乱钻”怀孕了,怕肚子大了结婚时被人笑话,仓促结婚,我妈还加一句“彩礼也没办法谈”,语气夹带着为“女人这样会变得不值钱”而叹气。要知道小慧当年跟我同龄,才14岁。
一面是生理知识空白,在那个没有网络、没有手机的农村环境里,没有渠道告诉我们月经后女孩就能怀孕了,没有人告诉我们“亲密关系”是阶梯式的,更不会有人能公开地告诉女孩:你最好不要在自己无法承担一切时怀孕,你应该避孕,避孕措施是什么,没有人,女孩就像是农村里待宰的羔羊,被动地接受着各种打击,命运从原生家庭里交给另一个人手里。
如果小慧了解自己的身体,了解性行为意味着可能怀孕,一定不会发生后面的这一切的。
即使小慧是我相处五年的小伙伴,她并不是一个坏女孩,我也无法改变她被环境审判的结论。我从小看到眼里,这种恐惧延伸到我身上,变成一种窒息感,连我妈都会不断给我洗脑,女孩怎么做都是错的……
很多年后,我在费兰特《我的天才女友》里找到了一种共鸣,而且她精准地描写了出来,“伤害是一种疾病,从小我就想象有一种很微小的动物肉眼几乎看不见,会在夜晚来到我们的住宅区,它们来自水塘,来自废弃的火车车厢,来自臭草、青蛙、螈、苍蝇、石头和灰尘,它们会进入我们喝的水、吃的食物、呼吸的空气里。这些细微的虫子,会让我们的母亲、祖母像恶狗一样易怒。”
在原生家庭里的各种有形的辱骂和无形的警告中,我果然对男性很排斥。高中住宿,地震频发,老师让女生去一楼的男生宿舍区域避难,这对于我来说极为困难,我脸红、低头,即使很多同学在一起打牌、聊天,我的心全程都悬着,我出现在了男生的空间里,这是极不道德的。
即使到现在,我都回忆不起来:自己青春期真的产生过萌动么。我曾经坚信不疑自己没有青春期!不出意外,我肯定不会恋爱,因为我从小被警告过,20多岁大学毕业时,当父母大哥突然要求我恋爱结婚时,我特别紧张失措。
很奇怪,我没有什么时间体验恋爱、积累经验,我甚至不确定自己的情愫,我就得必须以结婚为目的确定对象,不然我就得顶着增加了父母忧虑的“不孝”之帽。
33
《女孩之书》
了解自己先从共性中出发,
但也不必求同,存异可以
女人是有共性的,不要被动地被污名化;男人也是有共性的,人是有共性的,书里讲的激素对情绪的影响,这是共性,不是性别、性格所导致的。
在追求完美的成长时,不要忽视自然规律和生长阶段,比如对于孩子犯错这个问题,家长一发火,孩子陷入深深的自责中,我为什么错了,却不理解他们的额叶还没长好。
找共性,只是出发,并不意味着少数人族群就没有共性了。书中有一章节专门介绍了“双性人”,让人感动的原文是这样下的结论:为什么我们必须要么是女孩要么是男孩?毕竟,我们的个性比我们的性别更重要。
我曾在回忆村事的时候,提及老家一位“石女”悲惨命运。
虽然从不认识ta,但是从小我就同情着ta,即使父母知道自己的这个孩子既不属于男孩,也不属于女孩,还“侥幸”将她嫁出去,他们保守了几十年的秘密,最后恨不得全县人民一起猎奇。如果她知道,或者她的家人,或者我老家人有人告诉她有一本书,是这么描述ta的,她一定会内心打开一些。插图一看就能懂的染色体构成:
除了从《女孩之书》中感受到了爱,还读出了女性力量的传承。
1
从思想意识到操作层面如何做
比如文章开头我提及的林奕含、符月华,还有最近韩国娱乐圈的金赛纶,抛开性侵这一层,分析她们未成年时的情绪特点,就会发现未成年人为什么更容易被不怀好意的人操纵。因为理智与情感都不成熟,处于青春期阶段,需要情绪,但绝对不能盲目相信它们。
关于性侵犯,书里介绍了谁实施了性侵犯?最常见的加害者是熟人,是熟人,是熟人!他们不是怪兽,这也是为什么受害人隐瞒的原因,他们怕没人相信,甚至觉得内疚。
关于遭遇了性侵该怎么做?书里说了第一要做的是告诉成年人,但是打动我的是另一解句话:最重要的不是你告诉谁,而是你敢于告诉别人,被性侵从为都不是你的错。更打动我的是,书里还与时俱进的把新时期的性侵手段也强调了,那就是网络性侵,包括网络性诱骗、裸照被利用。
2
两性关系的坏处与好处
如果上面介绍的防范意识太多,会让读到人认为这是一本主要宣传防范的书,那对这本书是极不公平的。关于亲密关系,这本书我看过最舒服的介绍方式。而且明确地告诉读者,性关系是亲密关系的顶端,但这得建立的爱的基础上,爱是美好的,需要一步一个台阶地走,这也是最有利于自己的。
比起谈色变脸和铺天盖地艾滋宣传,这本书循循善诱将“亲密阶梯”一步步介绍到性的美好体验,与他人亲近是在准备好的时候,一级一级登上它们,性行为是最高的台阶,让你意识到为什么等到成熟,“为什么说等待才是明智的”,等到自己可以为自己负责时再发生关系。
这时我才反思自己脑中的生理知识与人性完全是割裂的,而这本书写出了它们之间的相通性。青春期女孩身体的变化,与认知、情绪、大脑是息息相关的。
3
推翻旧偏见,“你很珍贵”
除了把一些“女性不洁”的谣言破解了,还采用有温度的方式表达一些之前不敢接触的领域。关于双性人:我们的个性比性别更重要。关于跨性别、性取向:“这本书讲的是女孩在青春期时身体发生的变化,但并不是每个拥有女孩身体的人都是女孩,也并不是每个女孩都有女孩的身体。”身份认同比身体认同更重要。
关于卵子和精子的表达,首次遇到了女性视角的比喻,完全跟《小威,小威向前冲》的过程结局不一样,女性的卵子不是一个等待第一名精子的奖励品, 而优秀的卵子是一个充满力量、有主见的PK之后的女战士。
关于割礼的部分,是我之前震惊且不敢了解的内容,压箱的《沙漠之花》不敢看,但是读完书中的描述,我有勇气读书、观影这部真实经历改编的作品。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本书的宗旨,那就是四个字:“你很珍贵”。
关于此书的种种优点,我是真的难以罗列完,也难以数清楚自己的动情点,作为一个快40岁的成人,也觉得适合,生理书的预期,读出了一本系统性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全能书。在认识激素的过程,我还收获了未来我绝经时会遇到的问题解答。
在了解情绪和精神疾病的过程,我又收获了这几年压力生活下反常的进食障碍表现,“对一些人来说,暴饮暴食是一种平息负面情绪的方式。”暴饮暴食后的身体也在提醒我应该调整自己的工作生活状态了。
甚至讲到“界限”时,从身体扩展到为人处事:“你的身体,你的感受,你的原则设定的界限。”
最后总结一下感受:冲击力强,之前所逃避的、隐晦的种种都将在此书中展开,接受最正确的自己,爱自己。
推荐两部我认为搭配此书受益更多的经典电影《青春变形记Turning Red》《头脑特工队Inside Out1、2》
作者:路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