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10日,由镇江市艺术剧院演出的原创音乐剧《大田》在北京世纪剧院上演。这部以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赵亚夫、已故全国道德模范糜林为原型的艺术作品,用极具感染力的舞台语言,深情讲述农业科学家扎根乡土六十载的动人故事,成为乡村振兴题材的破题之作。著名戏剧评论家仲呈祥看完后盛赞:“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民富则国家富,但我们历来优秀文艺农村题材不多。《大田》抓得好,要抓住不放,我支持,我感动。”中国音乐剧协会副秘书长杨硕教授也感叹:“近年来很少看到这么好的音乐剧,竟然还是红色题材、农村题材,太难得了!”
音乐剧《大田》编剧、导演 尹韬
挑战农村题材音乐剧 深入进行田野调查
该剧编剧、导演尹韬曾是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东方时空》栏目的资深媒体人,还有着长期从事纪录片编导工作的经验。同时,作为一名民间戏剧人,尹韬编导的《天上人间》《死于1942》《命中注定》《龙凤呈祥》等剧目,凭借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深刻的思想内涵,收获业内外赞誉。然而,此次担任农村题材原创音乐剧《大田》的编剧与导演,对尹韬堪称一次前所未有的突破与挑战,他力求以“田野调查”式的创作态度,突破主旋律创作的套路,将“亚夫精神”化作舞台上下的情感共振。
《大田》的创作如同一场艺术领域的“脱贫攻坚”,尹韬带领团队展开深入的“田野调查”:走访戴庄村、茅山等地,与赵亚夫的故交、农户同吃同住;127件道具、220余套服装,每一件都承载着特定的时代记忆;手绘场景图历经无数次修改,只为精准还原历史的真实与厚重。尹韬说:“艺术创作不是空中楼阁,必须扎根泥土。”
“在我的戏里,赵亚夫身份上是农业科学家,实质上是个启蒙者。”在前期的采风和采访过程中,尹韬被赵亚夫独特的气质深深吸引:“他是个南方男人,看上去挺文弱,说话细声细气,但做起事来特别执着,有着钢铁般不可动摇的坚韧意志,我称之为‘柔弱的坚强’。”尹韬和另外一位编剧顾雷交流时说,“赵亚夫这个人,让我想到瞿秋白,外表的柔弱与内心的强大形成鲜明对比。”为了将这种精神特质原汁原味地呈现在舞台上,尹韬要求演员撰写详尽的人物小传,从举手投足到细微表情,都要进行深入研究与揣摩。在他眼中,赵亚夫推眼镜这一微小动作,都是知识分子与土地进行精神对话的独特语言,必须精心雕琢,不容有失。
音乐剧《大田》剧照。李晏摄
立足主人公悲悯之心 用音乐触及人物灵魂
尹韬邀请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姜景洪担任《大田》音乐总监和作曲。姜景洪曾参与《生死场》《狂飙》《赵氏孤儿》等多部知名舞台剧的音乐创作,有着丰富的经验。然而,尹韬对《大田》提出的音乐要求却让姜景洪倍感压力。“要从赵亚夫的悲悯之心出发”,这一独特的创作理念,意味着要打破民族歌剧的固有模式,开辟全新的音乐表达路径。
“在农业题材音乐剧这片创作领域,我们几乎是在黑暗中摸索前行,找不到现成的灯塔指引方向。”姜景洪感慨万分,“尹导对作品质量的要求极高,他坚决反对落入常规创作的俗套。他深知,一旦陷入民族歌剧、民族歌舞剧常见的激昂风格,就无法真正触及人物的内心世界。他反复强调,一定要深入挖掘赵亚夫先生的悲悯情怀,用音乐展现他帮助农民的真心实意。”
为此,姜景洪带领音乐创作团队全身心投入,尝试将江南小调的温婉与各种器乐的独特音色相融合,力求找到最契合人物与故事的音乐语言。因此,《大田》既有抒情大歌,也有RAP和摇滚风,还有无伴奏合唱,力求把泥土的芬芳揉进时代强音的心灵共振之中。
音乐剧《大田》剧照。李晏摄
反对豪华舞美灯光 从人性出发讲好中国故事
为了打破传统主旋律戏剧的套路,尹韬坚决反对豪华舞美、灯光。“灯光、舞美过于庞杂的戏,导演容易‘偷懒’,就跟‘戏不够,音乐凑’一个道理。”喜欢动脑子、花心思的尹韬,与曾参与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等重大项目的著名舞美设计孟巴特商量,“要在最简单的舞美灯光里玩出花活。”
因此,《大田》这部戏虽然展现了跨越60年的乡村变化和人物故事,但是舞台上没有繁复的舞美布景和华丽的灯光变化,而是以质朴简约的设计为表演留出空间,也给观众以视觉上的留白和想象的空间。
整个创作过程,尹韬非常感谢出品方的支持和信任:“镇江有胆识选择这样一种当代的、流行的、世界通用的艺术形式来做演出,就是要用世界性的语言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就要讲好人的故事,我们作为创作者,始终要从人性的角度出发,这样才能让老百姓更接受、更喜欢,也才能让主旋律题材成为真正镌刻时代精神、回应时代命题的有力之作。”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王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