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这波针对小米的舆论风暴只是因为一个碳纤维机盖?错。这不是产品问题,是“权力结构”被撼动的问题。小米SU7不是一辆车,它是一记耳光,一记精准抽在了过去十年所有新势力脸上的耳光。
它以不到100亿的投入,三年时间,造出一辆全面对标豪华、全维打穿中高端市场的“科技旗舰”。而它背后指向的,不只是友商的KPI,更是新势力体内根深蒂固的“高溢价腐败”。
曾经你在小红书上刷到的“碳纤机盖安装视频”,你以为是用户自发分享?那只是改装厂商的流量实验。他们靠着“吹风机蹭热点”收割流量,转身卖给小米用户一堆高价仿制件,个个利润百倍。
小米ULTRA那块4.2万元的碳纤前仓盖一上架,直接对标市面上十万起步的“马鲤鲤”同类产品。这不是降维打击,这是掀桌子。于是你看到一群看似无关联的改装主播,集体上演情绪戏码,把一个技术选配问题炒成“安全灾难”,仿佛下一秒就要出车祸。
但别急,戏还没完。另一边,友商KOC蓄势待发,拿着断章取义的“车主反馈图”,配上“安全”“良心”“割韭菜”等关键词,发动情绪核弹,给群众喂下“正义”的安慰剂。这不是简单的网络暴力,这是一次高明的“信息战争”:一明一暗,一唱一和,把小米当成猎物,从用户群体中抽血,再在市场中谋杀。
小米触碰了谁的神经?那些靠卖豪华溢价维生的新能源品牌。雷军嘴里讲的是“性价比与极致”,听在友商耳中就是“穷鬼起义”。更要命的是,小米还不按套路出牌,不搞“饥饿营销”,不靠“PPT交车”,连被黑了都不开喷,而是发放2万积分,开放改配。
对不起,小米又开创了行业新标准。试问:有哪家车企在舆论风口浪尖上,真正用诚意回应用户?没有。而小米做了,这才是最致命的威胁。
所以,小米被群殴,是必然。
因为它让造车这门“玄学”彻底破功。以前你能信口开河地说“门槛高”“没经验别碰”,现在小米直接举着SU7告诉你:三年就能造,百亿就能干,还是爆款。这直接打了蔚来、小鹏等一众“十年养蛊计划”的脸。别说资本震怒,就连那些靠PPT和融资套现活下来的蛀虫也坐不住了。
他们不怕小米卖得好,他们怕小米让用户意识到,“你原来是在收智商税”。
上个月试驾出事故的不止小米一家,但铺天盖地的批评只对准小米,因为别人没有威胁性。就像操场上只有那个真正考第一的孩子,才会被家长集体嫉妒——因为他打破了规则。
甚至就连空调都能成为攻击点——小米在家庭场景里吃掉传统家电的蛋糕,现在又要在智能座舱里做“冷链生态”,你以为卖车只是卖一辆车?它是“米家+座舱”战略的落地,是一次科技品牌对传统车企“人格占领”的开端。而这个威胁,远比一辆车大得多。
雷军说“真诚是必杀技”,但在商场,光有真诚还不够。这不是一次产品试验,这是一场利益地震。所有人都在护食,所有人都在表演“义愤填膺”,而你却还在问:“小米怎么又被骂了?”
这不是偶然,这是必然。
而对于那些真正买车的用户而言,这些所谓“群殴”的负面,反而成了“产品热度”的背书。他们看不到任何实质性的产品缺陷,只看到一堆打不过就抹黑的丑态。甚至连还没发布的中大型SUV小米Yu7,也已经成为了“靶子中的靶子”。你以为这是围剿?不,这是助攻。
等Yu7上市,下一轮热搜,依旧是:产能不足,排队交付。
因为比起那些看似站在“正义一方”的“装理中课”,真正的市场不会撒谎,用户用钱包投票。
而那些攻击者,终将发现,他们打的是一堵铜墙,不是一块海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