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校长  时期  日方  裂缝  创新  小品  药厂  京秦高速  作业  窗帘 

“贵州的某位农村妇女,你好!”

   日期:2025-05-13 12:01:48     来源:百姓关注    浏览:0    评论:0    

一只以白布为底

丝线作纹的小猪胸针

从贵州某位农村妇女的手中诞生

穿过鼓楼和梯田

最终停泊在

千里之外的都市衣襟上

这是一个关于“相遇”的故事:一位贵州农村妇女用针线勾勒的祝福,与一位陌生人指尖触碰的惊喜,编织成跨越山海的灵魂共鸣。

从“指尖技艺”到“指尖经济”

针线缝补的另一种可能

在贵州的深山里,针线如今成了贵州农村妇女打开世界的钥匙。

凯里市苗乡锦绣刺绣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顾兰花用打籽绣技艺绣的衣服。图源贵州省妇联

截至2024年12月,通过承接订单,凯里市苗乡锦绣刺绣农民专业合作社的300余名绣娘, 月收入从1200元到4000元不等[1]。榕江县的“母亲回家”手工坊,绣娘们将“村超”元素融入蜡染刺绣,截至2024年7月,订单量激增20%,曾经赋闲在家、照看孩子的“嬢嬢”们,如今手里有了“赶不完的活”。[2]

榕江县“母亲回家”手工坊因“村超”爆火,订单增加,绣娘们正在加紧制作。新华社发

这些转变背后,是政策与市场的双重托举。据统计,截至2024年12月,贵州“锦绣计划”已累计安排 1.37亿元支持妇女特色手工产业发展,贵州省市场监管局依托“3个15万元”政策助推妇女特色手工微型企业发展,扶持锦绣计划企业 2680户,补助资金 1.17亿元,带动妇女创业就业 11.4万人 [3]。一个个妇女的蜕变,一家家工坊的崛起,真正让“指尖技艺”变成了“指尖经济”。

2024年贵州省妇女特色手工产业锦绣计划创新创业大赛。图源贵州省妇联

传统工艺和贵州妇女的

双向奔赴

传统手工技艺,曾面临着“传不下去、走不出去”的困境。而贵州的农村女性创业者们执手传统工艺,一起走出了破局之道。

榕江县的杨成兰,将侗布织染技艺创新融合,开发出天然染色的文创产品。截至2024年9月,她的工作室和周边村寨500位左右的织娘合作,订单主要销往日本、英国、美国等地。 [4]

图源:卫视中心网络视频产品部

贵阳市花溪区打造“木兰街”非遗主题街区,吸引众多女性创业者入驻。她们将苗绣、蜡染融入皮包、饰品等现代商品,年销售额增长显著。

图源:花溪区融媒体中心

随着《哪吒之魔童闹海》热映,非遗传承人韦丽制作的哪吒主题枫香染艺术T恤迅速走红。上线两周售出数百件,北京、广州成为订单量最高的城市,新订单沿网线纷至沓来。

图源:爽爽贵阳活力乌当

在她们手中,古老的技艺不再冰冷地躺在博物馆中。这场跨越山海的创新浪潮,她们与传统工艺双向奔赴,互相成就更美好的未来。

看见“她力量”

一针一线的社会意义

这些手工艺品,不仅是商品,更是乡村女性重塑身份的载体。

正如网友所言:“ 她们缝的小猪替她们看了更多的风景”。

每一件手作,都是制作者人生片段的投射。或许是孩子熟睡后的深夜,或许是田间劳作的间隙,针脚里藏着对远方的想象,对生活的热望。

凯棠镇梅香村刺绣合作社的绣娘图源时政凯里

在贵州,乡村振兴的叙事从不宏大而冰冷,它细腻地藏在那只穿越山水的小猪胸针上。当千里之外的人为它们感到心动,人们感受到的不仅是技艺之美,更是 贵州农村妇女与世界温柔对话的鲜活证据

绣在布料上的是文化

更是改变命运的可能

这片土地上的女性

正以针为笔、以布为纸

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

写下属于她们的时代注脚

贵州的某位农村妇女

你好!

希望你好,祝你好!

部分数据来源

[1]乡村干部报:文化传承发展在乡间 | 抓住“指尖”“舌尖”,非遗灵动起来

[2]新华社:贵州村超“踢”出就业增收新天地:青春创业 嬢嬢就业

[3]中国妇女报:贵州锦绣计划带动11.4万妇女实现创业就业

[4]贵州省妇联:巾帼好网民故事 | 杨成兰:一张侗布的传承创新之旅

编辑 | 张雅晶

编校 | 杨蕤嘉

审发 | 石昌晗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