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校长  时期  日方  裂缝  创新  小品  药厂  京秦高速  作业  窗帘 

西北马家军与日军的血战

   日期:2025-05-14 12:01:41     来源:胜利集结号    浏览:0    评论:0    

说起抗日战争,咱们脑海里常浮现的是八路军、新四军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可在西北那片黄沙漫天的土地上,还有一支力量不容忽视,那就是马家军。这帮以回族骑兵为主的部队,在甘肃、宁夏、青海一带跟日军硬碰硬地干了好几仗。他们不是啥大英雄,但实实在在用血肉之躯挡住了日军西进的脚步。

马家军这名字听着挺带劲,但其实它不是一支统一的军队,而是民国时期西北几个马姓将领手下的武装集合。这些人里头最出名的有马鸿宾、马鸿逵、马步芳和马步青,个个都是狠角色。他们老根儿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那时候西北回民起义闹得挺凶,清政府招了一帮回族兵去镇压,后来这帮人就留下来成了地方势力。

到了民国,西北这块儿基本被这几家瓜分。马鸿宾和马鸿逵盘踞宁夏,马步芳和马步青占着青海,甘肃也有马家的人马。他们手下兵多是回族,骑马打仗是看家本领,纪律严得很,吃苦耐劳也出了名。不过,随着时间推移,队伍里汉族兵也多了起来,军官里不少汉人当了大官,比如青海马步芳手下的赵遂、郭全梁,宁夏马鸿宾手下的卢忠良。

马家军跟中央的关系说近不近,说远不远。国民政府管不到西北这块,他们就自己说了算。可一旦国家有难,他们也得出力,毕竟谁也不想让日本人占了自家地盘。抗战爆发后,马家军被编进了国民军的序列,正式跟日军干上了。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军跟疯了一样到处侵略。到1938年,马家军就被拉上了前线。那会儿,马鸿逵的十五路军和马鸿宾的三十五师被整编成十七集团军,马鸿逵当总司令,马鸿宾当副司令兼81军军长。他们的任务是守住绥西,也就是内蒙古西部那片地儿,别让日军往西窜。

1939年春夏,日军板垣师团一部带着装甲车和坦克杀过来了。马鸿宾的81军在黄土高原上摆开了阵势。那地方风沙大,地形烂,条件苦得要命。马家军装备不行,步枪加刺刀是主力,跟日军的坦克比起来像是拿烧火棍儿。可他们硬是靠着人多势众和拼劲,顶住了第一波进攻。这仗打下来,日军丢了两辆汽车,上百发炮弹和不少枪支弹药被缴,马家军算是开了个好头。

不过日军也不是吃素的。1940年2月,他们卷土重来,集结了3万多人,1500多辆军车、坦克,外加几十架飞机,直扑绥西,想一口气吞下内蒙古西部和南部。马鸿宾的81军这回在五原附近迎敌。那时候正值初春,风沙满天,冷的要命。战斗打了三天三夜,日军飞机炸个不停,还放了毒气,马家军死了上千人。面对毒气,士兵们拿湿布捂鼻子,硬着头皮上。尽管装备差、伤亡大,他们还是干掉了200多日军。

仗打到这份儿上,马家军实在撑不住了,只能往北边的沙漠撤。撤退路上全是流沙,条件更恶劣,可他们愣是边撤边打,又弄死200多日军。6天6夜的行军后,部队回到瞪口驻地休整。这仗虽说没全胜,但拖住了日军,让他们没法痛快往西走,算是个不小的功劳。

1942年,马鸿宾的81军接到新任务,跟傅作义一块儿收复五原。五原是绥远省的大城,位置重要得很。马鸿宾带着部队在伊克昭盟北边的黄河南岸修工事,准备拦住从包头过来增援的日军。

战斗开始后,傅作义的主力猛攻五原,日军守军顶不住,包头的日军就渡河来救场。结果撞上了马鸿宾的81军。马家军火力不如人家,但脑子活泛。他们把日军往沙漠里引,转成了运动战。日军进了沙漠,补给跟不上,战斗力直线下降,最后只能放弃增援。这一下给傅作义争取了时间,五原顺利拿下。

日军撤了以后,马鸿宾没闲着,带着部队反攻黄河以南的伪军据点。打了一个多月,把伊克昭盟东北的大面滩地区全清了。这仗打得漂亮,马家军靠着灵活的战术和不怕死的劲头,硬是把日伪势力赶了出去。

宁夏马家军在前线拼,青海的马步芳和马步青也没闲着。1938年,国民政府让他们抽一个骑兵师上前线。马步芳把青海南部的马彪主力师和马步青河西的骑五师精锐凑一块儿,弄了8000多人,组成了暂编骑兵第一师,由马彪带队,开到潼关守陇海线。

1938年6月,日军占了河南开封,骑一师奉命进河南作战。马彪带着骑兵趁夜色突袭日伪据点,连着端了好几个窝点,杀敌不少。当地老百姓看在眼里,感动得给马彪送了“万民伞”,这玩意儿在当时可是最高的敬意。

1939年春,骑一师围攻河南淮阳。马彪靠骑兵的速度和灵活性,打了日军个措手不及。这仗干掉一千多日军,抓了几十个俘虏,但骑一师也伤亡了两千多人,代价不小。之后部队去了豫西休整。

1940年7月,骑一师改编成整编骑兵第八师,调到皖北牵制日军。马家军骑兵名声在外,日军一提“马胡子军”就头疼。不过到了1942年,这支部队太能打,装备也升级了,中央看上了,想收归己有。马步芳不干,跟中央掰扯起来。结果马彪被调走,弄了个中将参议的虚职,骑八师的领导权也旁落了。

1945年8月,日本投降,抗战赢了。马家军几个头头都得了表彰。蒋介石在南京开会,点了马步芳、胡宗南的名,说他们抗战有功。马鸿宾也拿了勋章,算是对他们打仗的肯定。

可好日子没多久,内战就来了。1949年,解放军打到西北,马步芳和马鸿逵在兰州吃了败仗。马步芳先跑重庆,又去了香港,最后带着一堆黄金落脚埃及,当了驻沙特大使。后来因为私生活的事儿辞了职,死在沙特。马鸿逵跑广州,又去了台湾,当了个顾问。1950年他移居美国,1970年在洛杉矶去世。

马鸿宾不一样,他没跑,带着81军在宁夏起义,投了解放军。后来当了甘肃省副主席,还干过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1960年在兰州去世。他的选择跟马步芳、马鸿逵完全不同,也算是个明白人。

马家军跟日军的血战,不是啥惊天动地的大战役,但实实在在影响了抗战的走势。他们守住了西北,拖住了日军西进的脚步,给全国抗战减轻了不少压力。尤其是回族骑兵的表现,证明了民族团结的力量。抗战不光是汉族的事儿,各族人民都出了力。

说实在的,马家军这些将领不是啥完美人物。马步芳、马鸿逵在地方上干过不少狠事儿,口碑不咋地。可在抗战这事儿上,他们确实出了力,没掉链子。历史得客观看,不能因为人品否定功劳,也不能因为功劳美化缺点。

这帮人打仗靠的是硬拼和灵活,装备差、人少,但愣是顶住了日军。他们的事儿不常被提起,可不代表不重要。西北那片黄沙地上的血战,是抗战史里沉甸甸的一页。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