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营经济主体数量占总数超90%的城市,如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民营企业活力,强化科技赋能发展新质生产力?近年来,河南省安阳市用行动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河南安阳林州市光远新材电子材料产业园,一种微米级别的超薄电子布正在工业流水线上大批量生产。这种电子布对国家AI算力基础设施自主化与全球化布局起到保障作用,生产厂家是专攻高端电子玻纤领域的河南光远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光远新材”)。
随着人工智能发展的火热,光远新材也迎来了产品和业绩的爆发。该公司董事长李志伟介绍,公司从无到有,追赶电子纱、电子布生产的世界先进水平,从跟跑到并跑到超越,用10年时间在红旗渠畔做大做强了电子新材料产业。“企业快速发展到现在,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李志伟说,政府在人才引进、产业园建设、招商引资等方面提供了相关政策支持。
河南光远新材电子材料产业园内,某项目生产车间一隅。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潘志贤/摄
近年来,安阳市聚焦打造区域先进制造业中心和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和创新投入,先后针对性出台了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实施意见任务台账、支持民间投资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制定先进制造业“四梁八柱”企业支持政策、“青苗企业”培育工作方案等,通过科技创新“金十条”等政策措施构建了良好的创新生态,激发了企业研发活力。
为解决民营企业发展中的痛点、难点、堵点,安阳市建立市领导联系重点民营企业制度,畅通诉求办理机制,设立“企业服务日”等政企沟通渠道,上线运行了17项“高效办成一件事”,13项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实现“告知承诺制”,涉企诉求实现快速响应、提速办理。2024年,安阳市2700余名助企干部深入基层开展集中走访企业活动,受理解决企业反映各类问题800多个。
发展低空经济、打造“微米世界”、聚焦新能源产业……在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安阳市着力于优化创新生态,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蓝天实验室为引领,以无人机产业园为载体,安阳已集聚无人机相关企业100余家,搭建无人机应用场景30多个,输出全国规范性可执行标准成果14项。走进安阳无人机产业园,记者看到在坤宇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工人正在组装中型重油无人直升机。该公司总经理周国强告诉记者,“得益于安阳低空经济的快速发展,公司去年产值是前年的4倍,今年的订单还在持续增长。”周国强介绍,无人机产业园的许多企业将研发中心设在北京、深圳,生产基地则落户在拥有完整产业链的安阳,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实现了创新、生产和市场资源的最优配置。
河南安阳近年来致力于低空经济产业发展。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潘志贤/摄
研发在京津,智造在安阳。为完善科技资源服务体系,安阳市成立了启迪(安阳)科创中心和安阳(北京)离岸创新中心,通过“科研飞地”“人才飞地”政策,对接京津冀等地创新资源,促进了当地企业高质量发展。
这套机制正催生“化学反应”:当安林生物遭遇农药合成技术瓶颈,北京科研团队迅速组建攻关小组;尼采生物的生物刺激素研发,通过科创“双中心”运作,获得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联合支持。安阳科创“双中心”运营两年来,已吸引20家科技企业落户,孵化出氢燃料电池等新兴产业集群,累计取得知识产权超200项。
据了解,安阳市已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等20余家高校院所建立联系,组织企业开展技术需求对接活动200余次,纳入适安产业发展科技成果2000余项。
今年3月26日,安阳市在北京成功举办2025安阳市对接京津冀招商引智推介会,现场共签约了80个项目,投资总额达253亿元,500余家用人单位现场发布了近1.4万个岗位招聘计划。
安阳市创新实施“政企双聘、政聘企用”新模式,为民营重点项目、重点企业、重点产业和新型研发机构设立600个人才专项编;强化高水平人才引进培育,全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创新实践基地达到31家,19家民营企业成功聘请高等技术人才到任“科技副总”。
夜幕降临,安阳市“青年人才夜校”里灯火通明,这是安阳市为众多高校人才和“洹泉涌流”入库人才打造的学习平台。
2020年以来,安阳市大力推动“洹泉涌流”人才集聚计划,精准服务安阳市四大千亿级主导产业以及其他重点项目、重点企业,通过实施“一岗一房”、购房补贴以及“人才服务一卡通”等多项举措,解决了人才住房、落户、生活上的一些问题,让青年人才爱上安阳、留在安阳。
“每月有1200元的生活补助,去医院看病有专属服务窗口,出行还可以免费乘坐公交。政府还推出了自愿落户政策,帮我解决了孩子的上学问题。”在华润新能源(内黄)有限公司从事风电运维岗位的二级点检工程员陈奎告诉记者。
政策“引路”,市场“带路”,法治“铺路”。安阳市致力于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对涉企事项一律优先办理,推开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建立不予处罚事项“四张清单”,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的合法权益。
安阳市持续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不断培育经济增长新引擎。截至2024年年底,该市7家企业入围河南民企百强,9家民营企业入选河南省制造业单项冠军,3家企业入选省制造业头雁企业,15家成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155家。
从鼓励科技创新、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到促成招商引资、推出一系列便企服务,安阳市正全方位、全链条为当地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潘志贤 实习生 朱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