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称亚洲农业先锋——日本农业曾被亚洲各国当作学习的榜样。然而,这些年却出现“米荒危机”。
根据环球时报报道,2024年夏季以来,受大米欠收等因素影响,日本大米出现短缺,价格不断上涨。
日本农业到底是怎么了,中国又该如何警惕这些危机呢?破局又在哪里?
一、日本农业:政策扭曲下的系统性危机
分析人士认为,“米荒”反映出日本农户高龄化加剧、弃耕地增加、农业吸引力下降等深层问题。同时大米价格上涨并未转化为农民的实际收益,反而加剧农业经营困境。
日本农业如今面临的困境,实际上是长期政策扭曲所引发的系统性危机。2023年,极端气候与俄乌冲突的双重冲击,无疑成为了压垮日本农业的最后一根稻草。日本新潟县遭遇的三次焚风现象,让当地水稻严重减产;而俄罗斯在国际市场上的相关制裁,又导致化肥价格一路飙升。这些外部因素虽然加剧了日本的粮食危机,但日本农业自身早已存在的脆弱性,才是这场危机的根源所在,其根源深植于政策基因的缺陷之中。
“减反政策”这一在日本实施了半个多世纪的农业管制工具,将水稻种植面积严格限定在水田的60%左右。这一政策直接导致日本大米年产量从曾经的1400万吨大幅锐减至如今的700万吨。表面上看,这种政策似乎是在维护农民的收益,但实际上,它就像慢性毒药一样,持续侵蚀着日本农业的活力。
数据显示,日本农户的平均年龄已经高达71岁,65岁以上的农业从业者占比超过60%,农业劳动力正面临着严重的断层危机。更令人担忧的是,日本食品自给率(按热量计算)长期停滞在38%左右,玉米、大豆等重要农产品的进口依赖度分别高达97%和90%,国家的粮食安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这种政策扭曲在市场端形成了双重悖论。一方面,日本消费者承受着全球最高的大米价格,2024年部分地区米价同比上涨近30%,民众的生活成本大幅增加;另一方面,农协通过设置高筑的进口关税和繁琐的检测标准,构建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贸易壁垒,使得国内市场与外部世界几乎完全隔绝。这种“高价格、低自给”的畸形市场结构,在自然灾害和地缘冲突的催化下,最终演变成了全民抢购大米的粮食危机,充分暴露了日本农业政策的严重失误。
二、“轻农”政策:引发连锁危机的推手
“轻农”政策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引发了日本农业的连锁式危机。农业经营的困境首先体现在成本结构的全面崩坏上。化肥价格因俄乌冲突上涨了40%,燃料成本增加了30%,而稻农通过农协销售稻米时,还需要缴纳高达17.5%的手续费。这种“成本推动型”的价格上涨,并没有转化为农民收入的增长,反而让农业成为了一个高风险、低回报的行业,让农民们苦不堪言。
更深层次的危机在于农业结构的僵化。农协通过政治献金和选票绑架,形成了一个“政策制定 - 利益输送”的闭环。在这个闭环中,农协的利益被置于首位,而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发展则被严重阻碍。日本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仅为0.6%,远低于欧美国家的水平;户均耕地仅1.5公顷,大型农机使用率不足法国的1/3。此外,应急储备机制的失效也暴露了日本农业系统性的治理失灵。在危机爆发时,100万吨战略储备米却“按兵不动”,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进一步加剧了粮食短缺的局面。
这种政策路径还产生了严重的社会外溢效应。农村人口持续外流,导致“空心村”数量激增,农业后继者断层问题愈发严峻。
据统计,40%的稻田处于抛荒或半抛荒状态,许多农业文化遗产也面临着断代的危机。更值得警惕的是,“轻农”思维正在逐渐消解日本的文化根基。稻作文化作为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许多传统的稻作技艺和文化习俗正逐渐失传。
三、中国农业的破局之道:借鉴与超越
面对日本农业的困境,中国农业应当从中汲取深刻的教训,除了推进“粮食安全”之外,还需要加大农业经营,提高农民积极性和能动性,从而加速乡村振兴的落地。
1、乡村振兴实现富农
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应当成为中国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中国应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战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源流向农村。
以浙江的“千万工程”为例,当地通过发展稻田艺术、乡村民宿等新兴产业,不仅丰富了农村的产业结构,还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如今,农民收入构成中非农收入的占比显著提升,农村的经济发展活力得到了充分激发。同时,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将农村的绿水青山转化为农民的“绿色银行”,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许多原本贫困落后的农村,通过发展生态旅游、特色农产品种植等产业,实现了脱贫致富,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返乡创业吸引人才
返乡创业是破解农村人才短缺问题的有效途径。政府应当提供创业培训、资金扶持等一系列政策支持,降低返乡人员的创业门槛,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四川的“雁归工程”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该工程通过提供税收减免、创业担保贷款贴息等政策组合拳,吸引了大量青年返乡创业。这些返乡青年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创办了一批农业企业,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们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还带动了当地农民就业,促进了农村的产业升级。
3、智能农机提高农业竞争力
智能农机的推广应用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关键。中国应加大对智能农机研发和推广的投入力度,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开发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智能农机产品。黑龙江建设的“无人农场”示范区,通过运用北斗导航、5G技术等先进手段,实现了农机的自动驾驶。这不仅大幅提高了作业效率,还显著降低了人力成本。这种技术跃迁需要政策杠杆的撬动。江苏对购置智能农机给予高额补贴,这一政策极大地推动了全省农机自动化率的快速提升,让更多的农民能够享受到科技带来的便利和实惠。
4、三产融合提升农业附加值
三产融合是提升农业附加值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中国应鼓励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产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山东实践的“粮头食尾”模式,将小麦加工成预制菜、功能食品等,使小麦的产值大幅提升。
这种模式不仅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还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数字赋能则为农业发展开辟了新的赛道。拼多多平台农产品交易额的快速增长,其中大部分来自三产融合项目。
其表明,通过数字技术的运用,可以有效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而这种融合发展需要制度创新作为支撑,如建立“农业用地弹性年期出让”制度,破解农地流转难题,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农业行业观察认为,农业是一切产业的基础,农业兴二三产业才会兴。中国农业政策的“粮食战略”、“乡村振兴”、“农业科技”、“农业现代化”正在帮助中国农业农村找到了一条“中国式”的振兴路子。(文/子曦)
更多文章干货洞察,请关注“农业行业观察”全媒体平台,创始人访谈、项目路演、资源对接、学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