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农业大学有5位教授担任首席专家,有27位教师入选岗位专家,我们将整合99个学科团队、54个国省科研平台的资源和力量,结合在全省建成的40个‘专家院’,打通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的最后一公里,让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农业效益。”在日前举行的甘肃省现代寒旱特色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启动会上,甘肃农业大学校长柴强说。启动会上,共有140位技术体系专家接过红彤彤的聘书,正式上岗。
东西横跨16个经度、南北纵深10个纬度、跨越4个气候带的甘肃省,“寒旱”气候特征明显。“寒”,全省年平均温度不到8℃,作物生长周期长;“旱”,全省年均降水量278毫米,只有全国平均值的43%,水浇地只占耕地的28%。
如何用科技利器冲破“寒旱”约束,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甘肃的农业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实践。
他们培育一批高产优质耐旱玉米、抗旱抗病马铃薯、抗旱节水小麦,选育适合舍饲养殖的肉羊、肉牛新品种。他们近些年推广的全膜双垄沟播、水肥一体化、玉米密植机械粒收、小麦宽幅匀播等适宜技术,在提高单产方面成效显著。
甘肃省印发打造全国现代寒旱特色农业先行基地行动方案,提出以实施“扩量、提质、延链、增效”四大行动为载体,以建设“牛羊菜果薯药粮种”八大产业集群为抓手,推动现代寒旱农业再上新台阶。
甘肃省农业农村厅联合省农科院、甘肃农业大学等涉农科研院校,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组建牛、羊、菜、果、薯、药、麦类、玉米、油料、生猪10个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按首席专家、岗位专家、区域试验站三级构架,每个产业体系由1名首席专家牵头,7到9名岗位专家协同攻关,4到5个区域试验站负责成果落地推广。
(记者 尚 杰 王冰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