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沃野过插秧,江北麦稃便灌浆。随着小满节气即将到来,江苏各地已经渐渐步入农忙阶段。在今年的农业生产当中,江苏根据国家相关文件精神大力推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数据、低空等技术的应用场景得到拓展,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农业农村新发展,为乡村振兴创造了不竭动力。
科技赋能,绘就现代农业新图景
无人机施肥、无人驾驶拖拉机精准作业、智慧大屏显示各类监测数据并实时更新……在人工智能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下,农业领域正站在变革的关键风口,“无人化”农场从设想逐步变为现实,为释放农业新质生产力带来了无限可能,成为驱动乡村振兴、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助力。同时此类农业生产新技术已经在江苏大地上得到广泛运用。
连云港:智慧农业助力水稻育秧。 图片来源/视觉江苏
近年来,连云港市大力推进智慧农业建设,水稻育秧工厂配套安装智能物联网控制系统,育秧周期从传统生产周期25天左右缩短至20天,秧苗出芽率、存活率提高10%,节省人工成本50%以上,有效助力水稻秧苗生产实现专业化、智慧化、集中化、规模化。
无人智能拖拉机旋耕作业。图片来源/交汇点新闻
技术人员远程调试无人智能拖拉机旋耕作业。图片来源/交汇点新闻
淮安金湖县近日投入240马力L4级无人智能拖拉机开展农田作业。该机适配翻转犁、重耙、整地机、打药机及精密播种机等多元农具,通过多传感器冗余设计实现复杂工况安全作业,24小时无人化精准耕作日效达700亩,较传统模式效率提升3倍,万亩农场年均可节支16万元。其无驾驶舱智能系统突破传统农机局限,标志着我国智能装备迈入高阶自动驾驶阶段,为智慧农业规模化应用提供创新实践样本。
但无论技术如何演进,科技赋能农业的终极目标始终清晰——让每一寸土地释放更大潜能,让每一份耕耘收获更多希望,让农耕文明在数字时代绽放新的光彩。这场静默的科技革命,正在为中国农业打开通向未来的无限可能。
产业融合,构建农文旅发展新模式
在产业融合的框架下,现代农业不再局限于田间耕作,而是通过“农业+文化+旅游”升级拓展出多元价值。
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是我国枇杷种植传统四大产区之一,种植面积已达2.9万亩,主要分布于山区各村及鱼池埂等地。其中东山白沙枇杷最为著名。
“目前东山枇杷销售中,线上销售占65%。虽然线下零售、批发占比在逐年下降,但旅游季带动的枇杷销售依然火爆,部分农户通过民宿、农家乐直销枇杷,利润提升50%。”东山果品协会会长宋甫林介绍,依托5月旅游季活动,东山民宿入住率达92%,带动农户现场销售枇杷超5万斤。尽管产量低于去年,但市场需求旺盛,今年市场整体呈现供不应求的趋势。
果农在进行分装,这些枇杷将通过网络销往海内外。图片来源/上观新闻
同时,东山果品协会也在积极拓展农旅融合与产业延伸。协会正在推动“枇杷深加工”研发,计划与食品企业合作开发枇杷膏、果脯等产品,目标将附加值提升50%以上。
太湖雪蚕桑文化园位于苏州吴江区震泽镇,是国内首个以蚕桑丝绸为主题的综合性产业园,融合农业示范、科研、文化休闲与生态旅游。园区拥有2000亩桑园和4000平方米文化展厅,通过科普长廊、育蚕课堂、传统与现代工艺展区,系统呈现蚕丝工业发展历程。游客可深度体验栽桑养蚕、剥茧缫丝、手工制被等非遗技艺,多维度感受千年蚕桑文化精髓。园内设有机器制绵等创新业态展示,兼具科普教育与实践互动功能,成为展现苏州丝绸文明的重要窗口。
据相关报道,该园区以蚕桑文化为核心的特色丝绸文化研学之旅吸引大量游客,去年全年入园游客达20万人次,带动周边民宿、乡村特色产品等销售额高达2050万元,成功将蚕桑文化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
绿色发展,解锁生态保护新密码
绿色是农业的底色、生态是农业的底盘。
近年来,兴化市积极推进生态河道整治提升行动,通过“控源截污、清淤疏浚、水系畅通、岸坡整治、生态修复、景观提升”等措施,打造人水和谐的“鱼米之乡”。
今年,由太仓市东林农场专业合作社主导编制的江苏省地方标准《生态农场“稻-羊-肥”种养循环技术规程》(DB32/T 4939—2024)正式获批发布,为全省开展规模化种养循环农业提供示范样板,推动提高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效率。
图片来源/紫牛新闻
此外,东林村还紧抓试点建设契机,加快推进循环农业标准化建设,积极梳理东林生态农场“稻-羊-肥”循环种养发展模式及技术经验,着力推动构建生态种养循环标准化体系。先后制定《免洗米》《免淘米加工设备及生产线》等多项标准,为促进苏州地区合理调整现代农业生产结构提供支撑,对全省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城市发展的宝贵财富,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坚实基础。坚持生态优先,推动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才能打造宜居宜业的典范城市。
随着农业新质生产力在田畴沃野间加速涌动,一幅"知天而作、云端种田"的智慧农业画卷徐徐展开。这里既有千年农耕文明的智慧传承,更跃动着数字时代的创新脉搏。当北斗卫星为农机导航,当物联网为作物把脉,江苏正用科技密钥打开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让每一粒种子都饱含创新基因,让每一寸土地都焕发数字生机,在新时代的田野上续写着"强富美高"的农业答卷。
文/王信辰
资料来源:新华报业网、交汇点新闻、澎湃新闻、视觉江苏、南京日报、上观新闻、扬子晚报、紫牛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