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中县地处甘肃省中部,是典型的农业大县。近年来,榆中县针对村域广、经济底子薄、“造血”能力差等突出问题,以改革破题、以创新赋能,探索实施“1+1+N”混合所有制发展模式,构建农业企业“动”起来、农村资源“活”起来、集体经济“富”起来、村民腰包“鼓”起来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全县集体经济规模破亿元。
改革赋能
重塑现代治理高效“新范式”
一直以来,榆中县将党建引领贯穿农村改革全过程,在头雁培育中,精心选拔57个试点村党组织书记兼任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安排230名县乡领导干部下沉包抓联村。2024年,25名乡镇干部因表现突出得以提拔,85人年度考核优秀,面向优秀村党组织书记设置公务员招录岗位7名,一系列正向激励举措有效激发了乡村干部内生动力。
聚焦发展根本命题,榆中县以改革为刃,着力重塑农村集体经济治理架构,成功组建55家混合所有制经营实体,注册资金高达5854万元,吸纳1440名村民变身股东,为农村经济发展汇聚广泛力量;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通过全面清产核资与科学股权量化,精准界定参股各方表决权比例,推行经营团队职业化、收益分配科学化、风险防控体系化管理模式,有效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创新推行“三分离两监督”制度,即账户分设、资产分管、核算分离,搭配村账乡镇代管与第三方审计,构建起理事会决策、监事会监督、成员代表大会审议的治理架构,并对违规操作实行一票否决终身追责,全方位强化监管效能,保障集体经济健康发展。
产业突围
打造产业融合发展“强引擎”
立足发展现实路径,榆中县紧紧围绕“3+2+N”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布局,全力激活农村产业内生动力,实现小钱变大钱、短钱变长钱、死钱变活钱的生态资源化产业。马坡乡哈班岔村利用自然禀赋打造民宿、农家乐,发展乡村旅游新业态,以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收购、包装、销售农户农作物,扩大规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村集体经济收入达45万元。城关镇分豁岔村借力兴隆山景区生态优势,携手社会资本打造虹鳟鱼工厂化养殖基地,盘活闲置土地每年增收10万元,为10名村民提供家门口就业机会,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统一。
在土地资源集约开发中,榆中县在川区布局8个设施蔬菜基地,构建起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品牌营销完整产业链;山区则培育百合、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带,2025年规划的三产融合项目中,精深加工类占比高达60%,推动土地资源高效利用与产业升级。冯湾村创新村集体+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建成万眼泉园林公墓等特色项目,村集体经济增收80万元。宏欣盛农业产业园通过流转闲置土地,打造2000余亩现代化农业设施,形成集育苗、种植、冷链、研学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年创收90万元,带动547户农户增收,其中脱贫户人均收益达1700元。
富民强村
绘就共享发展温暖“新格局”
秉持改革为民初心,榆中县聚焦价值导向,构建起“三级联动”增收体系。利用产权交易平台驱动,在全县建成覆盖20个乡镇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开发涵盖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经营性资产等10类交易品种,2024年实现资源溢价交易额突破2亿元,为集体经济发展注入强大资金流。通过阳光交易,这一平台成为盘活农村资源资产的市场平台、畅通城乡要素流动的双向通道、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支撑、强化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途径、防范基层微腐败隐患的坚固屏障。
5月中旬,夏官营镇将已经闲置多年的原接驾嘴一处场地整体打包租赁给某淀粉企业建粉条厂,预计每年接驾嘴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10万元,可为该村增加30多名产业工人。据了解,榆中县通过打造资产租赁+股份合作+产业经营立体增收模式,集体经济项目创造就业岗位超1200个,助力村民人均年增收1.2万元;30%收益反哺民生,建成道路硬化、污水管网等惠民项目56个,切实提升了村民生活品质。贡井镇套岔岘村将20%集体收益用于村民医保补贴,经“四议两公开”制定标准,2024年发放补贴140元/人,覆盖全体村民;黄家庄村设立集体收益反哺基金,2024年前三季度集体收入104万元,其中52万元投入村民医保补贴。
榆中县以改革激活发展源泉,以创新绘就共富蓝图,实现从“输血”到“造血”、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的转变。如今,沉睡资源化为流动资本,分散农户凝聚成利益共同体,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壮丽乐章正在奏响。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杨贵智 特约记者 张永琰 文/图
编辑丨金 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