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亚娟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石,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点领域。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以农业新质生产力驱动我国农业绿色发展,既是贯彻“两山”理念的内在要求,也是以科技创新破解农业资源环境约束、推进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战略选择。本文从理论支撑、实践布局与价值引领三个维度出发,系统阐释农业新质生产力与农业绿色发展的耦合效应。
理论支撑:“两山”理念的内在要求
农业绿色发展对于持续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意义重大,其核心在于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关系。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处理的是生产实践中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生产力发展要求实现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协同升级。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实现了生产力要素从“旧质”向“新质”的跃升。“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更是表明新质生产力具有鲜明的生态底色。在农业领域,传统农业生产力始终遵循着高投入高产出的线性增长逻辑,一度导致农业资源过度开发、生态承载力过大,农业生产陷入低技术、高能耗、低效益的增长困境。“两山”理念突破了这种线性思维,将生态承载力作为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底线、红线,强调对农业生态的系统性保护,这与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先进生产要素集聚”特征高度契合。农业新质生产力要求变革传统农业发展方式,充分应用现代生物技术、人工智能、数字技术等科技创新成果,持续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绿色、可持续发展。此外,“两山”理念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将“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转化为“金山银山”,这与农业绿色发展的方向完全一致。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绿色转型不仅要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更要保障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这种价值共识为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实践布局:人才—技术—产业的协同演进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实践有赖于科技创新与农业产业的深度融合。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升,农业生产要素发生深刻变化,形成了人才—技术—产业三维协同演进的新格局,持续推动着传统农业向绿色循环高效转型升级。在人才方面,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的新型农业劳动者正在成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具备丰富的农业科学知识,能够熟练运用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的绿色生产技术,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生产的绿色转型。在技术方面,数字技术与农业绿色生产深度融合,催生出了新型劳动资料,智慧农业系统初具雏形。其中,生物育种技术的推广应用突破了传统育种依赖自然资源的限制,使生物育种从“经验依赖”转向“数据驱动”,形成了科学高效的育种模式。生物农药、有机肥料等的精准使用既提升了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又减少了环境污染,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同时,切实保证了农产品的品质与安全。无人机、自动灌溉系统、智能监测系统等新型农业装备的投入使用不仅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而且降低了能源消耗、农业碳排放,促进了新时代农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在产业方面,农业新质生产力驱动农业绿色发展进一步丰富了农业劳动对象,推动了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实现了农业领域的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当前,农业生产正从单一的农产品产出向多元生态产品创造跃迁,农业产业链实现了绿色转型升级。其中,生物育种技术保证了绿色农产品的持续供给,区块链技术建立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追溯体系,共享农场、乡村生态文旅等新业态打破了城乡要素流动壁垒,拓展了农业的发展空间和价值边界,实现了农业生态资源的多维增值。总之,通过科技创新与农业产业的深度融合,农业生产力实现了从“旧质”向“新质”的跃迁,农业新质生产力为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了关键支撑。
价值引领: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农业新质生产力驱动农业绿色发展是在中国语境下探索农业文明新形态,既遵循了农业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又符合中国农业发展特色,对实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意义重大。具体而言,农业新质生产力驱动农业绿色发展突破了西方农业现代化的高污染路径。西方农业现代化走的是高能耗、低效益的工业化发展道路,面临着土壤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生态问题。中国选择的以科技创新驱动绿色转型的生态农业发展道路,既保证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又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中国化实践。此外,农业新质生产力驱动农业绿色发展,实现了对中国传统农业的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农业向来重视精耕细作,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坚持“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新时代,在继承循环利用、间作套种、休养生息等传统农技精髓的基础上,农业新质生产力将现代科技成果引入农业生产,克服了传统小农经济的低效困境,实现了农业的绿色转型升级。
不仅如此,农业新质生产力驱动农业绿色发展还探索了人类农业文明新形态。在全球粮食安全与气候变化双重挑战下,中国践行的农业绿色发展道路不仅有助于解决农业资源环境约束问题,而且能够通过生产方式革新推动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因此,中国农业绿色发展道路不仅是实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关键路径,而且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作者单位:天津城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