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云南省财政厅、云南省农业农村厅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云南省“农业保险+一揽子金融产品”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充分发挥农业保险与“三农”联系紧密,集聚信贷、担保等金融资源的“黏合剂”优势,通过提供多样化综合金融服务,进一步推进农业保险与农村金融深度融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出台以来,各级财政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农业保险业务持续发展,产品不断丰富、保障范围不断扩大、服务质效不断提高,已成为联系“三农”最紧密、覆盖农村最广泛的金融服务机制。
打造“1+3+N”一站式服务
《方案》明确了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和保障措施。工作目标即深化农业保险与信贷、担保、期货等金融工具联动,建立完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现代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持续推动金融机构下沉,保持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拓展多元化金融资源投入,稳步提升金融服务可得性;依托金融“融资+融智”,盘活利用农村资源资产,进一步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从工作任务看,《方案》提出打造“1+3+N”一站式服务,实施“农业保险+信贷”“农业保险+担保+信贷”以及“农业保险+期货”。
“1+3+N”一站式服务即以农业保险为依托,不断优化资源配置,畅通各类金融工具业务条线运作机制,采取农业保险+1个基层农业保险(金融)服务点、1名村协保员、1套金融业务台账+一揽子金融产品的“1+3+N”模式,实现一站式综合办理。具体包括:打造规范化农村金融服务窗口,整合基层保险、金融机构营业性网点,组建“基层农业保险(金融)服务点”,实现一个窗口办理金融业务;打造专业化服务队伍,引导鼓励金融人才服务乡村振兴,有效发挥金融特派员、金融机构基层网点工作人员作为农村金融服务主力军的作用,通过当好金融“宣传员”“联络员”“服务员”,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提供便利、精准、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为农村基础设施重点项目提供全过程融资指导服务;打造数字化服务模式,鼓励保险机构依托现有农业保险业务系统开发“农业保险+”模块,深化涉农经营主体信息在金融领域的共享应用;打造多样化农村金融服务集群,依托基层农业保险(金融)服务点,在办理保险、信贷、担保等多项金融业务时,可一并办理农户信用信息采集、“一卡通”变更、金融政策咨询投诉等业务,持续推进金融服务便利化。
探索建立银保信息共享机制
在实施“农业保险+信贷”方面,进一步丰富农村金融业态,引导银行、保险机构深度合作,发挥农业保险风险管理职能,帮助金融机构提升客户识别、风险防范和产品创新能力。推进保单质押、活体牲畜、农业设施抵押等贷款业务,合理优化授信额度、利率定价、贷款期限等产品要素。深化银保联动,针对有信贷需求的农业保险投保对象,探索建立银保信息共享机制,通过将保险数据转化为信用资源,不断提升授信审批效率和通过率。
在实施“农业保险+担保+信贷”方面,鼓励保险、担保和银行机构在风险共担前提下,创新担保服务,开展整村担保。鼓励各级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在对有信贷需求的农业保险投保对象提供增信时,就准入门槛、审批时效、担保费率、风险容忍等方面予以倾斜。
在实施“农业保险+期货”方面,强化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和避险功能,通过采集期货市场或现货市场渠道农产品价格,在产粮大县、生猪调出大县、橡胶及甘蔗主要产区积极推广实施价格、收入保险。优化“保险+期货”等风险管理服务,支持农业经营主体利用期货市场套期保值。
《方案》提出,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农业保险+一揽子金融产品”工作,充分利用各地整合农村金融资源优势,出台各类政策制度。省财政厅会同中国人民银行云南省分行、云南金融监管局收集政策需求、共同深化制度设计。云南金融监管局负责业务指导,支持鼓励保险、银行等金融机构推进“农业保险+”深入开展。中国人民银行云南省分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稳定增长。(昆明日报 记者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