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校长  时期  日方  裂缝  创新  小品  药厂  作业  京秦高速  窗帘 

山区“飞”出新农业 植保无人机重绘农业新图景

   日期:2025-05-22 14:30:30     来源:天眼新闻    浏览:0    评论:0    

初夏清晨,乌蒙山区的薄雾还未散尽。纳雍县玉龙坝镇平寨社区的千亩示范田里,纳雍县的无人机操作手李懿已经开始调试他的“钢铁伙伴”——一架大疆T30植保无人机。随着螺旋桨的嗡鸣声划破晨雾,这场黔西北高原的“低空经济”生产力正悄然改变着当地农业的生产方式。

田间地头涌现新兴“科技秀”

在纳雍县的玉米大豆复合种植示范田里,多架不同型号的植保无人机依次排开,像一支蓄势待发的“空中舰队”。来自各乡镇的200余名学员早早赶到现场,其中不乏六七十岁的老人。

“看好了,起飞前要检查电池电量、药箱密封性、螺旋桨状态……”李懿一边操作一边讲解。他的无人机载着30升药剂腾空而起,在距离作物2.5米的空中划出精准的航线。雾化药剂均匀洒落在嫩绿的玉米大豆苗上,在晨光中形成一道微型彩虹。

“哟,这个厉害,这个太快了!”55岁的种植户王老伯仰着头,目光紧追着无人机,“以前我们五个人一天才能打完10亩地,现在这‘铁鸟’说是10分钟就搞定了,我们还是有点心动的。”

毕节市农机推广应用专家组组长刘毅介绍,采用“3+2”复合种植模式(3行大豆间作2行玉米)配合无人机作业,可实现减药30%、节水40%、增产15%的综合效益。“更重要的是,北斗导航系统能实现厘米级精准作业,这是人工无法比拟的。”

政策护航“低空经济”更惠民

毕节市农机安全服务中心主任黎海的身边被围得里三层外三层。“今年省里将植保无人机补贴提高到40%,基础款的无人机售卖价8万元,补贴后只要5万元左右。”

黎海当场算了一笔账:“按现在不带药飞防每亩12元左右的作业费来算,一天作业300亩就是3600元收入,除去电池、药剂等成本,几个月就能回本。”

纳雍县正在建立“三级服务体系”,县级培训中心负责飞手认证,乡镇服务站提供维修保障,村级合作社承接作业订单。纳雍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石军说,“我们要让无人机不仅买得起,更要用得好、赚到钱。”

毕节市现有植保无人机200余台,2025年计划新增一倍,并实现60%以上耕地的无人机植保覆盖率。通过“政府补贴+企业运营+农户受益”的模式,催生新兴的“低空经济”生态圈。

山地农业不可或缺的“机具革命”。

乌蒙山区的丘陵地形给农业机械化带来特殊挑战,每块地都要“量身定制”。在示范田间,记者看到针对不同地形设计的多款农机具:T50、T60等大载重无人机用于施肥、打药、调运等,手推式、混合式精量播种机、三行播种机、“3+2”“4+2”大豆玉米复合播种机等满足等不同种植模式需求。

这场“低空革命”带来的改变远不止于生产效率,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产业结构的升级。毕节市已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农机服务合作社,培育持证的飞手数量也在持续上升。

2025年,毕节市计划完成1130万亩旱作农业任务。刘毅表示:“无人机等新质生产力的应用是必经之路,我们正在为全市耕地提供无人机的社会化服务,让丘陵山区也能实现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真正把饭碗端牢在自己手中。”

傍晚,植保无人机群在暮色中列队飞行,像一群归巢的鸟儿。带队的技术员笑着说:“它们现在要先回去歇会儿,明天还有其他农田的飞防打药任务呢。”

从传统农耕到智慧农业,从面朝黄土到仰望晴空,乌蒙山区的这场“低空经济”发展,正在为乡村开辟一条崭新的“空中走廊”,科技赋能的种子已经播下,现代农业的希望正在生长。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李永燚

编辑 汪瑞梁

二审 谢朝政

三审 李凯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