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校长  时期  日方  裂缝  创新  小品  药厂  作业  京秦高速  窗帘 

理论随笔|张攀:“产-村-景”融合助推河南乡村振兴建设

   日期:2025-05-25 03:01:27     来源:河南日报    浏览:0    评论:0    

□张攀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从发展视域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描绘了新时代乡村建设的宏伟蓝图,承载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深切期盼。 河南作为农业和人口大省,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河南篇章,必须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可以深入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的成功经验,从“产-村-景”融合发展的视角,为河南乡村发展探索一条振兴路径,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供方向。

“产-村-景”融合发展体系

“产-村-景”融合发展模式的要素构成。“产-村-景”融合发展 的乡村包含了生产、生活、生态层面的多重功能,是自然、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地域综合体。“产”指乡村的产业发展,是乡村经济活动的核心,其工程要素包含农业、加工业、旅游业、民俗手工业、电商服务业等的生产要素、产业结构、生产经营主体、产业链等,需要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平台等的支撑;“村”指乡村社会生活的载体,是乡村文化传承和社会关系网络的基础,其包括居民自身属性(人口、年龄、教育程度等)、乡村社区治理、基础设施建设、村庄公共服务、民俗文化传承、基层社会保障等要素,旨在构建和谐稳定的乡村共同体;“景”指乡村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是乡村吸引力和旅游价值的重要体现,其由自然资源、生态景观、景观规划、文化符号等要素构成,满足乡村视觉的呈现和生态价值的提升。

“产-村-景”融合发展理念。“产”业兴旺是“宜业”的核心,打造“科技驱动-市场导向-多元主体-创新模式”的新型农村产业,提高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农业生态、促进农业教育培训,吸引人才扎根乡村,实现村民“家门口就业”。“村”的建设是为了改善村庄的人居环境、优化基础设施、服务资源、满足村民生活便利需求、提升居住舒适度,这些也是“宜居”的具象化。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外在美与社会和谐的内在美,构成“和美”。三者相互依存、交叉渗透、协调发展。“产-村-景”融合发展的理念与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任务不谋而合。以“景”为先导,优化乡村发展格局。充分挖掘和保护乡村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将其作为乡村发展的核心优势和吸引力,以此为基础规划产业发展和村庄建设,避免盲目开发和破坏性建设。以“产”为支撑,提升乡村发展动力。发展符合乡村资源禀赋和文化特色的多元产业,避免产业单一化和同质化竞争,注重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提升,提高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村庄发展提供可持续的动力。以“村”为根本,夯实乡村发展基础。加强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升,改善人居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增强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为产业发展和景观保护提供坚实的社会基础。

河南省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加强基层党建引领,同心聚力共发展。新时代背景下,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统筹推进乡村自治、法治、德治融合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举措和必然选择。

一是要筑牢基层党组织这一“压舱石”,通过深化“五星”支部创建和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确保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坚强领导核心作用。二是要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引导党员干部带头致富、服务群众,增强村党支部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三是要通过常态化培训和实战锻炼,如开展“逐村观摩·整乡推进”、“好党员”“好干部”评选等活动,提升基层干部乡村治理能力。四是要规范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拓宽村民有序参与乡村治理渠道,实现群策群力,形成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基层发展新格局。

精准把握发展类型,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乡村。乡村发展应避免“千村一面”模式,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原则,依托独有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文化底蕴,走差异化发展之路。

一是要深入调研,摸清“家底”,村委开展村情普查和村民议事会,通过调查走访、座谈交流等多种形式深入挖掘乡村自然资源、人文历史、产业基础、区位优势等独特资源和潜力。二是要精准研判发展类型,通过对产业、村庄、景观三者特点的分析,深度挖掘“产-村-景”之间的潜在经济价值,找准自身特点和问题,确定生态驱动型、文化赋能型、产业驱动型、城乡联动型、红色引领型、生态修复型等发展类型。三是编制“接地气”村庄规划,不搞“大拆大建”,不盲目照搬,以村集体和村民为主体,重点从乡村产业空间、村庄人居环境改善、土地精细化管理、风貌重塑、文化传承等方面规划指导,切实保护和传承乡村传统建筑风貌,杜绝“假古董”、“洋建筑”等与乡村风貌不符现象,为乡村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聚焦特色产业培育,构建多元融合乡村经济体系。立足村情,精准培育特色产业,让乡村产业成为乡村发展的强大引擎,推动乡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产-村-景”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共进。

一是要选准用活特色资源,精选主导产业,集中力量打造,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名片。二是推动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提升产业附加值,引导村庄和经营主体从单一生产环节向全产业链延伸转变,推广“生产+加工+销售+休闲体验”融合模式发展,鼓励开发“吃、住、行、游、购、娱、思”的一体化赋能产品,实现“一产向二产、三产渗透”。三是强化科技赋能与市场宣传,协助村庄引入适用性强的农业科技,引导村庄和合作社积极利用各类线上线下平台,开展产品宣传推广,讲好产品背后的乡村故事、文化故事,增强品牌影响。四是培育多元经营主体,激发乡村产业活力,注重和支持返乡创业青年、大学生、退役军人等在乡村兴办特色产业,提供政策咨询、技术指导等服务。五是注重品牌质量与口碑,引导乡村产业主体注重品牌意识,积极申报地理标志产品,提升农产品和乡村产品的市场辨识度和美誉度,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加强从生产到销售全过程的质量管控,确保产品安全可靠。

强化要素支撑保障,激发乡村内生发展动力。“产-村-景”融合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河南乡村发展应通过创新要素配置机制,激活乡村自身发展活力,吸引外部资源汇聚。

一是要探索多元化融资模式,畅通资金下乡渠道,协助村集体和乡村经营主体,积极对接现有涉农金融产品,让集体和村民在发展中获得分红收益。二是建立健全人才培育体系,留住用好乡土人才,坚持“引进来”与“育起来”并重,定期组织开展针对性的技能培训,提升村民的就业和创业能力。三是盘活闲置资源,优化土地利用效率,推动农村闲置宅基地、废弃集体建设用地等存量资源再利用,盘活土地用于发展乡村新业态,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效率。四是健全基层监督评估,确保发展实效,引导村庄建立简易、透明的村民议事和监督机制,如定期公开村务账目、项目进展、资金使用情况等,鼓励村民通过“积分制”、“红黑榜”等方式,对乡村建设和发展进行监督和评价。

作者:张攀,博士,河南理工大学讲师。

本文系2024年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决策咨询项目:河南“产—村—景”融合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研究(2024JC042)的阶段性成果。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