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新区禾云镇东社村委会门前的种植大棚里,一串串小番茄缀满枝头,果粒圆润饱满,从浅黄到深红层层晕染。看着生产工人在地里来回穿梭,采摘、搬运、装袋,忙得不亦乐乎,“多亏了人大代表帮我们解决雨季积水和高温难题,保障了生产顺利进行!”产业园负责人于洪江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种植大棚。
这样的转型背后,离不开人大代表的担当作为。人大代表小组深入田间走访,了解到产业园面临雨季农田反复被淹,排水不畅导致作物死苗;夏季高温大棚不适宜种植作物,生产进度受阻;部分农户缺乏科学种植技术,产品质量与产量难以保障;扩大规模种植时用地矛盾频发等问题后,代表们迅速行动,主动搭建对接平台,联合镇农办、水利、国土等部门梳理问题清单,聚焦排涝、防高温、技术培训、用地保障等关键环节,推动形成系统性解决方案。从实地调研、提出建议到工程完工,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园见证了人大代表履职尽责的方方面面。
先当“ 把脉人”:深入田间摸实情,精准把脉开良方
“夏季高温时大棚里温度超过40摄氏度,不适宜种植作物,导致大棚夏季无产出。”“连续暴雨导致大棚积水严重,秧苗成片烂根。”“想扩大规模却因土地纠纷屡屡碰壁,眼看着订单不敢接。”……
人大代表在田间地头走访时,听到很多基地工人都反映了上述问题。为摸清摸准农作物种植情况和存在问题,代表们开展了专题调研活动。通过联合村“两委”干部多次与项目负责人座谈交流、实地察看、询问农户等方式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与建议,代表们掌握了农业产业园基础设施滞后导致夏季利用率低下,联农带农的部分农户种植技术掌握不扎实影响产出效益,土地资源整合不畅制约规模化发展等状况,梳理出设施升级需求迫切、技术指导体系不完善、土地协调机制待优化等关键问题。
再当“陪跑员”:建言献策破难题,全程跟进促落实
现代农业种植技术培训现场。贺欢 摄
人大代表小组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农业产业园发展堵点,把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通过召开专题研讨会分析论证,结合省内外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经验,形成专题报告向镇属相关部门建言献策,针对园区基础设施薄弱、部分农户种植技术不足、土地资源整合困难等问题,提出具体对策:一是推动建设蓄水池及抽水排涝系统,解决雨季积水导致死苗问题;二是完善大棚夏季抗高温设施,通过在棚顶加装可调节遮阳布、室内增设大功率吹风机等方式增强温控能力;三是联合农业部门定期组织专家开展技术培训,从育苗管护到病虫害防治进行全流程指导。相关部门高度重视代表们的意见建议,制定了实施方案并贯彻落实,代表小组全程跟进协调,多次到现场开展调研监督、协调解决困难和问题,联合村委会干部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对工程建设进行日常监管,把好质量关口。
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园依托自身的水肥一体化精准微灌系统、电动控温系统等核心技术,并将人大代表协调推进的系统性治理,深度融入生产实践,形成“问题破解+技术赋能”双轮驱动模式。产业园也因此荣获了“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科技成果示范基地”“广东省农科院清远分院科研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
后当“护航员”:常态监督提质效,长效机制保丰收
设施建设更要管好。东社人大代表小组紧盯“重建设轻管护”的共性问题,推动建立“建管并重”的长效机制。通过实地查看、座谈交流等方式,组织代表深入田间查看基础设施运行状态,随机走访农户、基地工人和项目负责人了解产业园运营效果,针对设备维护不及时等问题,现场梳理责任清单并明确整改期限。在代表持续监督下,产业园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作物种植环境持续优化,田间地头的“高科技”不再是摆设,真正让现代农业设施“转得稳、用得好、管得久”。
据了解,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园种植基地自建成以来已带动就业100多人,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培训100多场次,带动当地农户5000多亩,种植基地积极推广——标准化种植、规模化生产、品牌化运营,目前该产业园已荣获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的荣誉称号。
产业兴则经济兴,产业强则镇域强。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人大代表们将持续强化履职担当,聚焦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核心任务,推动传统农业向智慧化转型,加速物联网、数字技术等创新应用,通过强化监督问效、凝聚发展合力,人大代表将全力护航农业全产业链提质增效,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强劲动能。
撰文:贺欢 通讯员 禾云宣 崔丹婷
【作者】 贺欢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