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4359字
阅读时间:10分钟
文章来源:《保险理论与实践》2024年第11辑
一、引言
农业保险在助力政府防范农业灾害、提升农业防灾救灾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经成为国家防灾减灾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财政部等四部门印发《关于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将农业保险纳入农业灾害事故防范救助体系”。2021年,财政部印发《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管理办法》,明确要求保险公司“强化风险管控”“协助做好防灾防损工作”。2022年,原银保监会《农业保险承保理赔管理办法》要求保险机构“应当强化与农业防灾减损体系的协同,提高农业抵御风险的能力”。2023年,原银保监会《关于财产保险业积极开展风险减量服务的意见》要求加快发展财险业风险减量服务,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本文理论结合实践,在系统性地总结理论必要性的基础上,归纳当前农业保险行业实施风险减量的主要做法,深入分析过程中存在的痛难点,为新时期通过风险减量服务提升农业灾害应急管理能力提出政策参考。
二、理论基础
1.风险补偿与恢复生产
农业生产面临诸多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威胁,当灾害发生时,农业保险可以为受灾农户提供经济补偿,帮助他们尽快恢复生产,降低灾害对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稳定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供应。
2.从被动赔付到主动预防
风险减量管理转变传统风险的存量管理观念,发挥保险资金损失补偿和救援减损能力、集约化灾害数据分析和防灾科技应用能力、规模化防灾减灾服务采购能力等优势,主动介入农作物标的的风险管理,降低事故发生概率和损失程度,实现农业风险总量的减少,助力农业防灾救灾。
3.提高农户防灾减灾自主性
保险公司为了降低赔付风险和经营成本,通常会采取一系列措施激励农户加强防灾减灾工作。这些激励措施有助于增强农户的防灾减灾意识和积极性,促进防灾减灾技术的推广应用,降低灾害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程度。
4.补充政府农业防灾救灾的不足
政府防灾救灾的资金审批严格,流程长,拨付慢,可能直接错过农作物的最佳挽救时期。农业保险作为市场化的机制,能快速响应救灾需求,通过预赔、快赔的机制最快将补偿资金转移给农户。同时,保险作为时间和空间上的风险分散机制,可以将不确定的损失转化为确定性的保费成本,将灾害赔偿从弱约束力的救济转变为具有强约束力的保险合同履约行为,实现防灾资源和损失补偿在服务对象、服务方式和补偿程度上的精准性、及时性、经济性。
三、实践经验
保险行业的风险减量的现有做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一)资源投入类
1.投入或捐赠防灾减损物资
在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或节点,保险机构主动向有需要的地区捐赠防灾救灾设备和物资,帮助农户应对可能发生的灾害。
2.投入资金或人员开展防灾作业
在农作物生长的关键节点,保险机构投入资金、设备、物资,帮助农户开展防灾工作。
3.组织自有人员开展服务
保险公司组建自身团队,建立保司人员和协办人员的服务团队,通过宣传、培训等方式,培育客户风险减量意识。
4.组建专家团队开展服务
保险机构充分发挥专家专业优势,由上至下建立农技专家库资源,在农业生产播种育苗关键期、病虫害高发期、抗旱排涝窗口期等关键节点,组织农技专家会诊,向农户传授应对灾情的方法,为农业生产提供及时的田间管理指导,助农户增产增收。
5.融合多方专业主体提供服务
保险公司以农户风险需求和服务为出发点,汇聚多方资源,发挥各自优势,为农户提供专业化、便捷化、精细化的防灾服务。
(二)技术支持类
1.遥感技术应用
一是助力灾损监测和评估。通过遥感技术应用,在发生灾害时,短时间内对县、乡、村维度的区域灾害面积、损失程度进行快速评估,从而分类制订减灾救灾工作预案及施救措施。二是长势监测和预警。依托遥感技术定期监测承保区域作物长势情况,对长势较差的区域进行预警,及时采取有关措施。
2.物联网技术应用
3.综合性数字化平台
通过打造农作物智能监测预警系统,采集环境因子、监测苗情,并提供专家在线指导,实现农业“四情”(墒情、苗情、虫情、灾情)的监测预警智能化,前端达到防灾减灾、农业“双减”(减药、减肥)的目的,后端为农业保险理赔提供数据支撑。
4.移动互联技术
通过手机App、小程序等,提供各类风险预警、病虫害咨询、技术服务与管理、金融贷款等一站式服务,更好精准服务农户,提升农民信息获得的便捷性,提升保险公司服务的效率和精准性。
5.AI技术的应用
(三)数据应用类
1.编制农业保险风险地图
整合气象、农业、生产、保险经营、农业灾害等数据,对各地市历年自然灾害的发生频次及强度进行风险评级,梳理高风险县区,提出防灾减损对策建议,为有针对性地做好灾害预防服务提供指导。
2.灾害预测
利用气象数据、地理信息数据以及病虫害监测数据,结合数据分析和预测模型,提前预测自然灾害和病虫害的发生,为保险公司和农户提供预防措施。
3.防灾减灾措施制定
分析历史灾害数据和农业生产数据,为农户制订个性化的防灾减灾方案,如推荐适合当地环境的抗灾农作物品种、合理的灌溉和施肥方案等。
4.研发风险量化模型
充分利用承保理赔和灾害数据,结合先进的巨灾模型技术,研发农作物或农产品巨灾模型,在产品设计、损失评估、风险量化分析与管理、风险减量服务等多个保险经营环节发挥重要作用。
(四)创新产品类
1.气象指数保险
如人保财险创新开发的三大主粮节气气象指数保险。针对农作物生产规律,选择不同节气期间最容易造成损失的灾害为保险责任,以气象指数为触发条件,将农业保险的灾后补偿功能前移至灾前防范和灾中补救。
2.病虫害费用补偿保险
如太保财险创新开发的病虫害补偿保险。在保险期间内,当保险小麦赤霉病指数预测值达到约定数值时,视为保险事故发生,以预测模型每日测算发布的数据为依据,触发即计入理赔。让农户在发生灾害之前,有资金投入防灾救灾。
3.养殖医疗保险
区别于传统养殖死亡保险,养殖医疗保险主要为治疗生猪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疾病疫病患病产生的必要医疗费用提供保障,有效提高养殖户的防损能力。
四、存在问题与困难
(一)整体投入不足
一是政策供给不足。总体上仍然缺乏专门针对农业保险领域的风险减量的政策文件。二是资金投入不足。当前政府和保险机构在农业保险风险减量管理方面的资金投入有限。三是现有制度约束。当前保险机构投入防灾救灾费用受到财政部20%的刚性考核约束,影响保险机构投入的总体规模。
(二)与国家防灾救灾应急体系联动不足
一是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与保险公司在农业保险风险减量认识上未达成一致,未形成合力。二是基础研究不足。相关的产学研融合度不够,在定量分析技术、安全与防灾技术等基础性研究方面还很欠缺。
(三)服务能力亟需提升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当前大多数保险机构对积极开展风险减量服务工作认识不深入,没有上升到公司战略层面认识和看待。二是服务内容较单一。大部分服务集中在传统的风险勘察、隐患排查等方面,在监测分析、专业培训、应急演练、信息咨询等有深度的、专业性保险风险减量服务方面,还存在不足。三是科技赋能水平较低。当前农业保险风险减量仍以资金投入类型为主,总体投入不足,覆盖面不足,科技创新运用与风险减量服务融合度不高。
(四)实施基础仍较为薄弱
一是数据质量和可用性问题。农业生产相关的数据可能存在不准确、不完整或更新不及时的情况,另外,数据共享共用是制约数据发挥作用的难题。二是技术应用成本高。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需要较高的初始投资和持续的维护成本,这对于一些保险机构难以承受。三是农户主动防灾意识薄弱。部分农户对风险的认知不足,缺乏主动参与风险减量管理的积极性。四是专业人才短缺。既懂农业保险又熟悉风险管理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相对较少。
五、发展路径与建议
(一)将农业保险行业纳入国家应急管理体系
一是推动各级政府重视农业保险在农业防灾减灾、灾害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将农业保险纳入本地应急体系,推动保险业深入参与灾前预防、资金筹集、灾后补偿、恢复重建的各个环节,并给予工作支持。二是加快保险与农业防灾救灾机制的衔接,通过农业保险的产品和服务提高防灾救灾资金的使用效率,探索建立资金共担、信息共享、协同作业的推动模式,形成防灾减损工作合力。三是推动保险机构与农业部门、气象部门、科研院校等深度合作,共同开展风险研究和减量工作,联合开展农业风险研究与风控标准制定,推动保险业与农业相关产业的风险管理标准相互衔接。
(二)加强农业保险风险减量的政策支持
一是出台专门针对推进农业保险风险减量管理的政策文件,对机构职能作出政策安排,明确责任和义务,发挥保险在事前预防、事中风险防控、事后理赔服务的作用。二是完善农业保险财务制度,允许保险公司将符合要求的风险减量投入费用计入农险理赔款或者直接理赔费用,扩大风险减量投入的列支渠道,鼓励保险机构多投入防灾资金。三是完善农业保险考核机制。建议在遴选、绩效考核中完善贡献评价体系,将保险机构风险减量情况作为重要的指标予以考核。
(三)构建数据和科技双轮驱动的风险减量服务体系
一是强化“数据+科技”驱动的风险评估服务。发挥行业机构或者行业信息基础设施平台优势,加强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的数据共享共建,整合气象、土壤、作物生长、市场价格等多源数据,建立全面、准确和实时更新的农业数据平台。二是强化“数据+科技”驱动的风险预警服务。建立多部门协同的灾害预警体系,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构建农业风险评估模型,预测风险发生概率和损失程度,及时发布灾害预警信息。三是强化“数据+科技”的服务模式。设计覆盖全生产流程的定制化风险减量服务方案,探索为农业生产主体提供从风险评估、教育培训、隐患排查、应急演练到监测预警、灾害应对、快速理赔等一揽子风险减量服务。
(四)加强农业保险自身建设
一是创新保险产品与服务。优化产品和服务设计,设计更多与风险减量措施挂钩的保险产品,将农业风险保障从生产后端向生产中前端延伸。二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要加强农业风险减量管理和专业服务人才的招聘、培养与储备,并根据特点和需求,配齐配足各地区和各层级的专业服务人员。三是加强农户教育与培训。定期组织和开展农业风险管理知识普及活动,增强农户的风险意识和应对能力。四是提升保险机构的风险管控能力。通过无赔款优待、设置免赔额等方式,建立与风险减量行为挂钩的费率调节机制,激发农民主动介入风险减量的积极性。
编辑:于小涵
中国保险学会
构建保险大社区
微信:iicbxzx